欧美日中标准制定和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§1-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§1-2 国内外标准化管理体制及标准化战略的现状 | 第11-21页 |
1-2-1 标准化管理体制 | 第13-14页 |
1-2-2 标准化战略 | 第14-16页 |
1-2-3 标准化战略的发展趋势 | 第16-19页 |
1-2-4 发达国家标准化发展趋势 | 第19-21页 |
§1-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-3-1 美国的标准体制 | 第22页 |
1-3-2 德国和英国及欧盟的标准体制 | 第22页 |
1-3-3 日本的标准体制 | 第22页 |
1-3-4 欧、美、日、中标准化体制的比较分析 | 第22页 |
§1-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1-4-1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-4-2 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标准化基础知识 | 第24-28页 |
§2-1 标准化基本概念 | 第24页 |
§2-2 标准化的作用和地位 | 第24-28页 |
第三章 美国标准化体制 | 第28-35页 |
§3-1 美国标准体制 | 第28页 |
3-1-1 标准分级 | 第28页 |
3-1-2 标准的性质 | 第28页 |
§3-2 美国标准化的管理体制 | 第28-33页 |
3-2-1 美国标准化的立法 | 第28-29页 |
3-2-2 美国标准化体制 | 第29-31页 |
3-2-3 美国标准化机构 | 第31-33页 |
3-2-4 各机构的职能 | 第33页 |
§3-3 美国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| 第33-35页 |
3-3-1 美国的自愿标准体制 | 第33-34页 |
3-3-2 ANSI 批准美国国家标准的方法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欧洲化标准体制 | 第35-43页 |
§4-1 德国标准化体制 | 第35-38页 |
4-1-1 德国标准体制 | 第35-36页 |
4-1-2 德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| 第36-37页 |
4-1-3 德国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| 第37-38页 |
§4-2 英国标准化体制 | 第38-40页 |
4-2-1 英国标准化管理体制 | 第38-39页 |
4-2-2 英国标准化运行机制 | 第39-40页 |
§4-3 欧盟标准化体制 | 第40-43页 |
4-3-1 欧洲标准 | 第41页 |
4-3-2 欧洲新方法指令 | 第41页 |
4-3-3 欧洲合格评定方法 | 第41-42页 |
4-3-4 对欧盟标准化体制的评价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日本标准化体制 | 第43-49页 |
§5-1 日本的标准体制 | 第43页 |
5-1-1 标准分级 | 第43页 |
5-1-2 标准性质 | 第43页 |
§5-2 日本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| 第43-46页 |
5-2-1 日本标准化立法 | 第43-44页 |
5-2-2 日本的标准化机构分类 | 第44页 |
5-2-3 日本主要标准化机构及其职能 | 第44-46页 |
§5-3 日本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| 第46-49页 |
5-3-1 标准的制、修订 | 第46-47页 |
5-3-2 认证、认可制度 | 第47-49页 |
第六章 中国标准化体制 | 第49-53页 |
§6-1 中国的标准体制 | 第49页 |
6-1-1 标准分级 | 第49页 |
6-1-2 标准的性质 | 第49页 |
§6-2 中国标准化管理机制 | 第49-50页 |
6-2-1 标准化立法 | 第49-50页 |
6-2-2 中国标准化机构及管理方式和权限 | 第50页 |
§6-3 中国标准化运行机制 | 第50-53页 |
6-3-1 标准制定的组织形式 | 第50页 |
6-3-2 中国标准制定程序 | 第50-51页 |
6-3-3 中国的合格评定 | 第51-53页 |
第七章 欧、美、日、中标准化体制的比较分析 | 第53-61页 |
§7-1 欧、美、日标准体制的综合分析评价 | 第53-56页 |
7-1-1 各国标准化体制的特征分析 | 第53-55页 |
7-1-2 欧、美、日的国际标准化战略 | 第55-56页 |
§7-2 我国标准化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| 第56-61页 |
7-2-1 我国标准化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| 第56-57页 |
7-2-2 对中国标准化体制的建议 | 第57-61页 |
第八章 结束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