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4页 |
·研究的背景、原因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·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述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评述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可能的创新和贡献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概述 | 第14-23页 |
·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辨析 | 第14-15页 |
·农业剩余劳动力 | 第14页 |
·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绝对剩余与相对剩余 | 第14-15页 |
·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别 | 第15页 |
·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特点 | 第15-18页 |
·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| 第16-18页 |
·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| 第18-23页 |
·城乡收入差距的冲击 | 第19-20页 |
·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 | 第20-21页 |
·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驱逐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综述 | 第23-32页 |
·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| 第23页 |
·费景汉和拉尼斯模型 | 第23-24页 |
·托达罗模型 | 第24页 |
·配第——克拉克定理 | 第24页 |
·国外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实践与启示 | 第24-27页 |
·英国——强制性非农化转移 | 第25页 |
·美国——自由迁移的非农化转移模式 | 第25页 |
·日本——政府积极干预非农化转移模式 | 第25-26页 |
·巴西——快速流动的非农业转移模式 | 第26-27页 |
·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索历程 | 第27-29页 |
·改革开放前的曲折转移 | 第27-28页 |
·改革开放后由支持限制到促进的转移 | 第28-29页 |
·我国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探讨 | 第29-32页 |
第四章 "民工荒"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| 第32-41页 |
·"民工荒"现象 | 第32-33页 |
·"民工荒"的原因分析 | 第33-40页 |
·分配严重不公 | 第33-34页 |
·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 | 第34-36页 |
·普遍遭受歧视 | 第36-37页 |
·转移途径不畅 | 第37-38页 |
·经济发展情势变迁 | 第38-39页 |
·惠农政策效应 | 第39-40页 |
·"民工荒"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思路对策 | 第41-51页 |
·统筹城乡发展,把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| 第41-42页 |
·破除户籍制度阻碍,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| 第42-44页 |
·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,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| 第44-45页 |
·大力加强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,提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水平 | 第45-46页 |
·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切实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| 第46-47页 |
·依法保障转移就业的农民的劳动权益,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| 第47-49页 |
·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