葎草质量标准及抗结核有效部位的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0-19页 |
1. 本草考证 | 第10-11页 |
2. 学名考证 | 第11页 |
3. 品种及资源分布 | 第11-12页 |
4. 形态组织学研究 | 第12-13页 |
5. 化学成分 | 第13页 |
6. 药理作用 | 第13-15页 |
7. 毒理作用研究 | 第15页 |
8. 临床应用 | 第15-17页 |
9. 综合利用 | 第17-19页 |
第二部分 葎草质量标准研究 | 第19-40页 |
1. 样品来源及鉴定 | 第19页 |
2. 形态组织学研究 | 第19-21页 |
·原植物形态 | 第19-20页 |
·性状鉴别 | 第20页 |
·显微鉴别 | 第20-21页 |
3. 薄层色谱鉴别 | 第21-24页 |
4. 检查 | 第24-26页 |
·水分测定 | 第24页 |
·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| 第24-26页 |
5. 浸出物测定 | 第26-27页 |
6. 含量测定 | 第27-38页 |
7. 葎草质量标准草案 | 第38-40页 |
第三部分 抗结核药效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| 第40-51页 |
1. 体外抗结核有效部位的筛选 | 第40-43页 |
2. 抗结核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| 第43-51页 |
第四部分 结论与讨论 | 第51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附图 | 第59-79页 |
后置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