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0-11页 |
1.前言 | 第11-19页 |
·亚洲栽培稻起源演化 | 第11-12页 |
·籼粳亚种的鉴别 | 第12-13页 |
·籼粳分化 | 第13-14页 |
·分子标记 | 第14-15页 |
·基因组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叶绿素含量 | 第16-17页 |
·杂交种子纯度鉴定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2.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9-25页 |
·田间试验及程氏六性状调查 | 第19页 |
·DNA抽提 | 第19页 |
·PCR扩增及产物分离 | 第19-20页 |
·分子标记检测 | 第20-22页 |
·SSR标记 | 第20页 |
·InDel标记 | 第20-22页 |
·系谱分析 | 第22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2页 |
·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叶绿素含量测定及分析 | 第23页 |
·种子纯度鉴定 | 第23-25页 |
·分子标记实验 | 第23-24页 |
·田间简便鉴定 | 第24-25页 |
3.结果与分析 | 第25-49页 |
·典型籼稻和典型粳稻的选取 | 第25页 |
·SSR和InDel标记多态性比较 | 第25页 |
·InDel标记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25-29页 |
·通过系谱分析推断日本晴、93-11和广陆矮4号的遗传组成 | 第29-32页 |
·日本晴系谱 | 第29页 |
·-11系谱 | 第29-30页 |
·广陆矮4号系谱 | 第30-32页 |
·亚种间及亚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2-38页 |
·亚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2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分子标记揭示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| 第33-38页 |
·籼粳专化性标记分析 | 第38-45页 |
·SSR标记 | 第38页 |
·InDel标记 | 第38-45页 |
·籼粳专化性标记与基因的关系 | 第45页 |
·籼粳亚种间叶绿素含量比较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分子标记快速鉴定杂种一代纯度 | 第46-49页 |
·单株水稻幼苗微量DNA快速提取法的建立 | 第46-47页 |
·多态性标记筛选结果 | 第47页 |
·杂种一代种子纯度鉴定结果 | 第47-49页 |
4.讨论 | 第49-54页 |
·InDel标记的优越性 | 第49页 |
·日本晴和93-11之间的序列多态性中有多少代表了亚种间的遗传多样性? | 第49-51页 |
·籼粳亚种对不同地理、不同生态的适应,及其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| 第51-53页 |
·籼粳叶绿素含量 | 第53页 |
·杂种一代种子纯度鉴定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