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心学新论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·明代至近现代研究情况 | 第9-11页 |
| ·当代的研究情况 | 第11-15页 |
| ·我的一些看法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王阳明的“良知” | 第17-22页 |
| ·“良知”的普世性 | 第17-18页 |
| ·“良知”的个体差异性 | 第18-19页 |
| ·“良知”矛盾统一的超越性 | 第19-20页 |
| ·“良知”本质的现代分析 | 第20-22页 |
| 第3章 “良知”与“气”的关系 | 第22-30页 |
| ·“良知”与“心”的关系 | 第24页 |
| ·“良知”与“气”的关系 | 第24-28页 |
| ·王阳明之学说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| 第28-30页 |
| 第4章 悟道 | 第30-62页 |
| ·思想的奠基阶段:王阳明的童年 | 第31-44页 |
| ·家风:父祖的教育是王阳明思想的基点 | 第31-34页 |
| ·世风:社会的危机 | 第34-38页 |
| ·思想土壤:三教合流 | 第38-44页 |
| ·性格初步形成和自我企图实现的阶段:婚后至被贬 | 第44-51页 |
| ·思想的飞跃和升华阶段:龙场悟道 | 第51-62页 |
| ·入狱至赴谪之前的心理变化 | 第51-53页 |
| ·赴谪途中与到龙场后的心理变化 | 第53-54页 |
| ·悟道 | 第54-62页 |
| ·所悟之道 | 第54-58页 |
| ·悟道之后 | 第58-60页 |
| ·当代个别“佛学家”对王阳明“悟道”实质的看法 | 第60-62页 |
| 第5章 讲学与用道 | 第62-69页 |
| ·知行合一 | 第62-64页 |
| ·静坐 | 第64-66页 |
| ·致良知 | 第66-69页 |
| 结论 | 第69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| 附录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77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