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困度量问题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4页 |
| ·关于贫困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关于贫困度量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·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贫困度量概述 | 第16-24页 |
| ·贫困的内涵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外研究者对贫困内涵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内研究者对贫困内涵的界定 | 第17页 |
| ·对贫困内涵的总结与认识 | 第17-18页 |
| ·贫困的外延 | 第18-21页 |
| ·绝对贫困 | 第18-19页 |
| ·相对贫困 | 第19-20页 |
| ·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概念的再认识 | 第20页 |
| ·学术界对贫困外延划分的最新理论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贫困度量的空间选择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| ·贫困度量的空间选择 | 第21-22页 |
| ·贫困度量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| 第三章 贫困识别的指标研究——贫困线的确定 | 第24-32页 |
| ·贫困线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| ·贫困线的定义 | 第24页 |
| ·贫困线的划分 | 第24-25页 |
| ·选择贫困线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| 第25-29页 |
| ·最小需求的界定及其测量指标 | 第26-27页 |
| ·收入的界定及其测量指标 | 第27页 |
| ·测量单位 | 第27-28页 |
| ·时间跨度 | 第28页 |
| ·区域因素 | 第28-29页 |
| ·价格指数 | 第29页 |
| ·建立贫困线的主要方法 | 第29-32页 |
| ·市场菜篮法 | 第29-30页 |
| ·恩格尔系数法 | 第30页 |
| ·国际贫困标准法 | 第30-31页 |
| ·生活形态法 | 第31-32页 |
| 第四章 贫困加总的指标研究——贫困程度的测度 | 第32-44页 |
| ·贫困程度度量的公理化框架 | 第32-34页 |
| ·传统的贫困度量方法 | 第34-37页 |
| ·贫困人口比率度量 | 第34-35页 |
| ·收入缺口比率度量 | 第35页 |
| ·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度量 | 第35-37页 |
| ·森的贫困度量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贫困指数形式的设定 | 第37页 |
| ·公理 R 和公理 A 的应用 | 第37-38页 |
| ·精确贫困度量的参数确定 | 第38-39页 |
| ·贫困度量方法的改进 | 第39-43页 |
| ·S 度量在转移敏感性方面的改进 | 第39-40页 |
| ·S 度量在强转移性和充分连续性方面的改进 | 第40-41页 |
| ·S 度量在可分解性方面的改进 | 第41-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五章 贫困度量指标的构建 | 第44-57页 |
| ·贫困线指标的构建 | 第44-45页 |
| ·可变动的贫困线 | 第44页 |
| ·贫困线的构建框架 | 第44-45页 |
| ·一个新的贫困加总指标的构造 | 第45-53页 |
| ·贫困人口比率度量的重新计算 | 第45-46页 |
| ·收入缺口比率度量的重新计算 | 第46-47页 |
| ·不平等指数的替代 | 第47-52页 |
| ·新构建的贫困加总指标及其相关性质 | 第52-53页 |
| ·贫困度量空间的扩展 | 第53-54页 |
| ·贫困度量的能力空间认识 | 第53-54页 |
| ·引入能力项的方法 | 第54页 |
| ·贫困度量基本思想的总结 | 第54-57页 |
| ·整合的思想 | 第55-56页 |
| ·交集拟序的思想 | 第56-57页 |
| 结论 | 第57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)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