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·城市建设的需要 | 第8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实施的需要 | 第8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互动发展的需要 | 第8页 |
·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| 第8-9页 |
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·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| 第14-25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| 第14-15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 | 第14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| 第14-15页 |
·价值取向的异同 | 第15-17页 |
·价值观 | 第15-16页 |
·不同价值取向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价值取向的比较 | 第17页 |
·目标设定的异同 | 第17-19页 |
·城市规划的目标 | 第17-18页 |
·城市设计的目标 | 第18-19页 |
·管理运作方式的异同 | 第19-22页 |
·管理运作的基本属性 | 第19-20页 |
·管理运作的方式 | 第20页 |
·管理运作的过程 | 第20-22页 |
·参与人员的异同 | 第22-25页 |
·主要参与者的特征 | 第23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参与者的比较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编制比较 | 第25-48页 |
·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编制的层次体系 | 第25-28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控制的层次体系 | 第25-26页 |
·两者结合方式 | 第26-28页 |
·总体层面的编制比较 | 第28-34页 |
·两者控制内容 | 第28-29页 |
·两者控制深度 | 第29-30页 |
·两者控制成果表达 | 第30-32页 |
·小结 | 第32-34页 |
·分区层面的编制比较 | 第34-41页 |
·两者控制内容 | 第35-36页 |
·两者控制深度 | 第36页 |
·两者控制成果表达 | 第36-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1页 |
·控规层面的编制比较 | 第41-48页 |
·两者控制内容 | 第41-43页 |
·两者控制深度 | 第43页 |
·两者控制成果表达 | 第43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实施控制 | 第48-59页 |
·法律手段 | 第48-53页 |
·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框架 | 第48-50页 |
·城市规划实施控制的法定程序 | 第50-52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比较 | 第52-53页 |
·行政手段 | 第53-57页 |
·我国现行的行政体系 | 第53页 |
·我国城市规划的行政权力 | 第53-54页 |
·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实施管理 | 第54-57页 |
·经济手段 | 第57-59页 |
·行使经济手段的主体 | 第57-58页 |
·政府促进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实施的经济手段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程案例分析 | 第59-74页 |
·案例一(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和形象特色塑造—基于高层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 | 第59-64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59-60页 |
·控制与实施 | 第60-64页 |
·效果评估 | 第64页 |
·案例二(南京河西新区) | 第64-72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64-66页 |
·控制与实施 | 第66-71页 |
·效果评估 | 第71-72页 |
·小结 | 第72-74页 |
结语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图片索引 | 第78-8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