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一、保证期间含义与性质之争考析 | 第8-17页 |
(一) 保证期间的含义之争 | 第8-9页 |
(二) 保证期间的性质之辨 | 第9-12页 |
(三) 保证期间的法律价值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(四)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关系 | 第14-17页 |
二、现行保证期间立法及司法解释之缺失 | 第17-29页 |
(一) 《担保法》中关于保证期间立法的不足 | 第17-22页 |
1、《担保法》中关于保证期间立法的现状 | 第17-18页 |
2、保证期间“中断”的困惑 | 第18-20页 |
3、关于最高额保证的期间问题 | 第20-22页 |
(二) 司法解释的缺失分析 | 第22-25页 |
1、一般保证场合 | 第24页 |
2、连带责任保证场合 | 第24-25页 |
(三) 保证合同应否存在诉讼时效 | 第25-29页 |
1、在保证制度中,两个诉讼时效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2、设立保证期间或者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的目的 | 第26页 |
3、《担保法》与《担保法解释》不同规定的效果比较 | 第26-29页 |
三、完善保证期间立法的思考 | 第29-41页 |
(一) 从立法思想与模式中出发 | 第29-32页 |
1、关于保证期间的立法思想 | 第29页 |
2、保证资任期间的立法模式。 | 第29-32页 |
(二) 法域外保证期间立法的参考 | 第32-34页 |
(三) 完善的思考 | 第34-37页 |
1、对保证期间制度的重新构建应当从对两种不同的保证的分析开始 | 第34-36页 |
2、一般保证“中断”情形的补充 | 第36页 |
3、法定保证期间的完善 | 第36-37页 |
4、规范约定保证期间的上下限 | 第37页 |
(四) 与保证诉讼时效的协调与衔接分析 | 第37-41页 |
1、保证期间的起算点 | 第37-38页 |
2、保证合同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| 第38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