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化学电源、电池、燃料电池论文--燃料电池论文

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和数值模拟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16页
 参考文献第15-16页
第二章 文献综述第16-49页
   ·电化学方法与技术在PEMFC研究中的应用第16-20页
     ·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第16-17页
     ·交流阻抗技术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第17-20页
   ·PEMFC的性能衰减研究现状第20-24页
     ·催化剂表观活性的损失第21-23页
     ·电导损失第23页
     ·有害杂质迁移导致的性能衰减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极端操作条件下PEMFC的性能衰减第24页
     ·PEMFC长期的寿命考察第24页
   ·高温PEMFC的研究现状第24-28页
     ·高温质子交换膜的研究第25-27页
     ·高温 PEMFC其他相关研究第27-28页
   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型研究进展概述第28-34页
     ·分析模型第28页
     ·半经验模型第28-29页
     ·机理模型第29-30页
     ·机理模型的应用第30-34页
     ·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PEMFC电池性能预测研究第34页
   ·小结第34-37页
 参考文献第37-49页
第三章 PEMFC关键材料的电化学测试平台研究第49-83页
   ·引言第49-50页
   ·小波分析简介第50-53页
   ·实验部分第53-58页
     ·金属双极板薄片电极腐蚀速率的动电位扫描测试第53页
     ·金属双极板表面覆盖层SEM测试第53页
     ·金属双极板薄片电极腐蚀速率的交流阻抗测试第53-54页
     ·金属双极板薄片电极腐蚀速率的电化学噪音测试第54-55页
     ·薄膜电极RDE氧还原曲线测试第55页
     ·薄膜电极循环伏安测试第55-56页
     ·薄膜电极CO溶出伏安测试第56页
     ·单电池工作状态下动电位扫描曲线测试第56页
     ·电池催化剂活性面积的在线测量第56-57页
     ·氢氧化极化曲线测试第57页
     ·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第57页
     ·气体渗透率的电化学测量第57页
     ·燃料电池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7-58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58-79页
     ·表面改性金属双极板腐蚀速率的电化学测试平台研究第58-65页
     ·基于薄膜电极的PEMFC电化学测试平台研究第65-76页
       ·薄膜电极RDE氧还原动力学曲线测试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·电化学活性面积测试第67页
       ·CO溶出伏安测试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·单电池操作状态下电位扫描测试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·电池在线催化剂活性面积的测量第70页
       ·单电池氢氧化曲线测量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·单电池的交流阻抗测试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·渗透电流测量第74-76页
     ·基于电化学测量方法的电池分析系统初探第76-79页
   ·小结第79-81页
 参考文献第81-83页
第四章 PBI体系高温PEMFC性能衰减的电化学研究与数值模拟第83-102页
   ·引言第83-84页
   ·实验第84-85页
     ·电极制备第84页
     ·单电池寿命试验第84页
     ·单电池动电位扫描第84-85页
     ·电池内阻在线测试第85页
     ·TEM表征第85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85-98页
     ·PBI/H_3PO_4体系单电池恒电流操作寿命研究第85-93页
     ·PBI体系高温PEMFC性能衰减的一维数值模拟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·模型简述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·模型求解结果第96-98页
   ·小结第98-100页
 参考文献第100-102页
第五章 基于电化学方法的操作条件对PBI体系高温PEMFC的性能影响与性能预测系统研究第102-131页
   ·引言第102-103页
   ·BP神经网络方法简介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发展简述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特点第104页
     ·BP网络简介第104-109页
   ·实验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·电极制备第109页
     ·单电池测试第109页
     ·交流阻抗测试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薄膜电极循环伏安测试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训练数据采集第111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预测系统的建立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性能预测与仿真第112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12-127页
     ·操作条件对PBI/H_3PO_4体系高温PEMFC性能的影响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·PBI/H_3PO_4体系高温PEMFC的电化学研究第115-122页
     ·PBI体系高温PEMFC神经网络预测系统的建立与预测结果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BP-ANN方法的预测系统的建立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·PBI体系高温PEMFC预测系统的验证和应用第125-127页
   ·小结第127-129页
 参考文献第129-131页
第六章 基于电化学测量方法的PBI高温PEMFC二维数学模型研究第131-164页
   ·引言第131-132页
   ·实验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·电极制备第132页
     ·单电池极化曲线测试第132页
     ·交流阻抗测试(EIS)第132-134页
   ·模型建立第134-143页
     ·模型计算区域第134页
     ·模型假设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·控制方程第135-141页
       ·整体电压控制方程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·阴极扩散层控制方程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·催化层边界条件(边界条件1)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·其他边界条件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·模型求解需要的物理参数和电化学参数第141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求解过程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·计算区域离散化和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第143页
   ·基于GUI的高温电池模拟系统的建立第143-145页
   ·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45-160页
     ·扩散层内气体传递行为分析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·O_2扩散摩尔通量,对流摩尔通量和总摩尔通量第146-150页
     ·扩散层内阴极反应气体的浓度分布第150-154页
     ·催化边界层反应物浓度分布和电流分布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·模型预测结果的验证第155-157页
     ·电池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示例第157-160页
       ·氧扩散系数的影响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  ·扩散层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58-160页
   ·小结第160-162页
 参考文献第162-164页
第七章 结论第164-167页
进一步工作设想第167-168页
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第168-171页
致谢第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东北产药用黄芪的质量与分类研究
下一篇:论译者主体性及其在《三国演义》英译本中的体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