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 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35页 |
·前言 | 第10-11页 |
·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活性成分 | 第11-13页 |
·提高植物细胞培养中次生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 | 第13-18页 |
·外植体的选择 | 第13页 |
·筛选高产细胞株 | 第13-14页 |
·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14-15页 |
·诱导子的添加 | 第15-17页 |
·代谢通路调节及代谢工程 | 第17-18页 |
·特殊培养形式 | 第18页 |
·关于虎杖 | 第18-26页 |
·虎杖概况 | 第18-19页 |
·虎杖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| 第19-23页 |
·虎杖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·虎杖细胞培养与研究虎杖的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本课题研究目的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5页 |
第二章 虎杖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| 第35-57页 |
·引言 | 第35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35-43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35-36页 |
·药材和植物细胞材料 | 第36页 |
·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次生代谢产物提取溶剂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·次生代谢产物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·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9页 |
·比色法测定虎杖细胞内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方法评价 | 第39-41页 |
·HPLC 法测定白藜芦醇(苷)及大黄素含量的方法评价 | 第41-43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43-54页 |
·提取溶剂的选择 | 第43-45页 |
·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45-47页 |
·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·比色法测定虎杖胞内总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评价 | 第49-50页 |
·比色法测定虎杖胞内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评价 | 第50页 |
·比色法测定虎杖胞内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评价 | 第50-51页 |
·HPLC 测定虎杖细胞内白藜芦醇(苷)及大黄素含量的方法 | 第51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
第三章 虎杖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代谢特征的考察 | 第57-69页 |
·引言 | 第5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7-60页 |
·液体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继代培养 | 第57-58页 |
·重要理化因子对细胞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| 第6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7页 |
·液体悬浮培养虎杖细胞生长动力学 | 第60-61页 |
·液体悬浮培养虎杖细胞主要次生代谢产物 | 第61页 |
·液体悬浮培养虎杖细胞代谢与生长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·重要理化因子对细胞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| 第62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69页 |
第四章 虎杖悬浮培养体系次生代谢产物的诱导初探 | 第69-84页 |
·引言 | 第69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9-72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69页 |
·黑曲霉菌诱导子的制备 | 第69-70页 |
·诱导子种类及浓度的筛选 | 第70-71页 |
·诱导子的联合作用 | 第71-72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72-81页 |
·不同浓度的AgN03的诱导作用 | 第72-73页 |
·不同浓度的A.niger 提取物的诱导作用 | 第73页 |
·不同浓度的茉莉酸(JA)的诱导作用 | 第73-74页 |
·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的诱导作用 | 第74-75页 |
·不同浓度的水杨酸的诱导作用 | 第75-76页 |
·协同诱导作用初探 | 第76-79页 |
·优化及诱导结果的综合验证 | 第79页 |
·优化及诱导实验结果的HPLC 分析及讨论 | 第79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第五章 虎杖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84-99页 |
·引言 | 第84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84-88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84页 |
·外植体的采集和表面消毒 | 第84-85页 |
·诱导条件的设置 | 第85-86页 |
·诱导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细胞株的筛选 | 第87-8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6页 |
·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生长状态 | 第88-90页 |
·愈伤组织中总酚类化合物的产量 | 第90页 |
·愈伤组织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产量 | 第90-92页 |
·愈伤组织中蒽醌类化合物的产量 | 第92-94页 |
·PC04、PC05 与PC01 的比较 | 第94-96页 |
·小结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99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99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02页 |
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