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宋学派礼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7页 |
一、选题理论意义、学术价值与现实作用 | 第11-12页 |
二、学术史综述 | 第12-14页 |
三、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四、相关界定 | 第15-17页 |
一、晚清宋学派礼学溯源——清初宋学派礼学考究 | 第17-33页 |
(一) 清初宋学名臣之礼学——以李光地礼学为代表 | 第17-20页 |
1. 掇拾《周礼》治国化民之意 | 第17-18页 |
2. “以时为大”,考辨《仪礼》 | 第18-19页 |
3. 重编《礼记》之篇次 | 第19-20页 |
(二) 桐城派与礼学 | 第20-33页 |
1. 方苞之礼学 | 第20-25页 |
(1) 复兴古礼 | 第21-22页 |
(2) 三《礼》学成就 | 第22-25页 |
2. 刘大櫆之礼学 | 第25-28页 |
(1) 以礼为治,尚礼抑法 | 第25-27页 |
(2) 以古论今,因时行礼 | 第27-28页 |
3. 姚鼐之礼学 | 第28-33页 |
(1) 兴礼正经,补阙古礼 | 第29-30页 |
(2) 择善而行,不拘门户 | 第30-33页 |
二、晚清宋学派礼学之发轫 | 第33-46页 |
(一) 方东树之礼学 | 第33-40页 |
1. “礼”、“理”之辨 | 第34页 |
2. 驳斥汉儒“崇礼抑理”说 | 第34-40页 |
(二) 唐鉴之礼学 | 第40-46页 |
1. “礼”之阐释 | 第41页 |
2. 相礼之解析 | 第41-43页 |
3. 祭礼之评价 | 第43-46页 |
三、晚清宋学经世派之礼学 | 第46-85页 |
(一) 曾国藩之礼学 | 第46-55页 |
1. 曾氏之礼论 | 第46-53页 |
(1) 以“礼”修德、论政 | 第46-48页 |
(2) 以“礼”经世 | 第48-50页 |
(3) 以“礼”会通汉、宋 | 第50-53页 |
2. 礼学著作——《读仪礼录》 | 第53-55页 |
(二) 郭嵩焘之礼学 | 第55-68页 |
1. 郭氏之礼论 | 第56-59页 |
(1) 礼乃治国之本,政教之源 | 第56-57页 |
(2) “古礼”“经世”遗意抉微 | 第57-59页 |
2. “三礼”及其注疏 | 第59-68页 |
(1) 评郑玄《三礼注》 | 第59-60页 |
(2) 论朱子《家礼》 | 第60-62页 |
(3) 《礼记》之考辨 | 第62-65页 |
(4) 《仪礼》馈食礼(祭礼)之评析 | 第65-68页 |
(三) 左宗棠之礼学 | 第68-74页 |
1. 礼之由来 | 第68-69页 |
2. 礼之内涵 | 第69-70页 |
3. 礼之功用 | 第70-72页 |
4. 考证三《礼》 | 第72-74页 |
(四) 刘蓉之礼学 | 第74-79页 |
1. 以“礼”垂教 | 第74-75页 |
2. “礼”之道德兴替论 | 第75-76页 |
3. 复兴“古礼” | 第76-79页 |
(五) 何桂珍之礼学 | 第79-85页 |
1. “礼”、“理”之辨 | 第80-81页 |
2. 以礼化民,以礼治政 | 第81页 |
3. 以礼修士行,正人心 | 第81-85页 |
四、晚清宋学主敬派之礼学 | 第85-95页 |
(一) 倭仁之礼学 | 第85-88页 |
1. “礼”、“理”之辨 | 第85-86页 |
2. 礼之功用 | 第86页 |
3. 礼之践履 | 第86-88页 |
(二) 王先谦之礼学 | 第88-95页 |
1. “礼性”论 | 第89-91页 |
2. 效法三代之礼 | 第91-92页 |
3. 尊尚邦交之礼 | 第92-95页 |
五、晚清宋学派礼学之通论 | 第95-107页 |
(一) 晚清宋学派礼学与其他学派礼学之比较 | 第95-101页 |
1. 与晚清今文学之比较 | 第95-99页 |
(1) 龚自珍——“礼敬大臣” | 第95-96页 |
(2) 魏源——“兴礼正经” | 第96-97页 |
(3) 康有为礼学思想述要 | 第97-99页 |
①“礼”之内涵 | 第97-98页 |
②“崇礼”论 | 第98-99页 |
③“礼,时为大” | 第99页 |
2. 与晚清汉学派礼学之比较 | 第99-101页 |
(二) 晚清宋学派礼学之谱系 | 第101-103页 |
(三) 晚清宋学派礼学之发展节律 | 第103-104页 |
(四) 晚清宋学派礼学之历史地位 | 第104-10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07-116页 |
后记 | 第116-118页 |
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| 第118-119页 |
注释 | 第119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