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课题研究概述 | 第8-14页 |
一、研究课题的界定 | 第8页 |
㈠教学设计的涵义 | 第8页 |
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界定 | 第8页 |
二、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| 第8-11页 |
㈠忽视教学目标分析 | 第9页 |
㈡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| 第9-10页 |
㈢忽视自主学习设计 | 第10页 |
㈣忽视教学模式设计 | 第10-11页 |
三、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㈠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㈡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四、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㈠有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| 第13页 |
㈡有利于抓住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 | 第13页 |
㈢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9页 |
一、系统论 | 第14页 |
㈠反馈原理 | 第14页 |
㈡有序原理 | 第14页 |
㈢整体原理 | 第14页 |
二、学习理论 | 第14-16页 |
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4-15页 |
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5-16页 |
三、传播理论 | 第16-19页 |
第三章 以学为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构建 | 第19-32页 |
一、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9-22页 |
㈠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㈡高中学生分析 | 第20-21页 |
㈢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二、以学为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| 第22-24页 |
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| 第23页 |
㈡强调“情境”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| 第23页 |
㈢强调“协作学习”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| 第23页 |
㈣强调对学习环境(而非教学环境)的设计 | 第23-24页 |
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“学”(而非支持“教”) | 第24页 |
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意义建构 | 第24页 |
三、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| 第24-26页 |
㈠教学目标的设计 | 第24-25页 |
㈡教学环境的设计 | 第25页 |
㈢学习策略的设计 | 第25页 |
㈣教学结构的设计 | 第25页 |
㈤教学评价的设计 | 第25-26页 |
四、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| 第26-32页 |
㈠探究式教学模式 | 第26-29页 |
㈡研究性教学模式 | 第29-32页 |
第四章 以学为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实践 | 第32-51页 |
一、案例一:高中物理“动量守衡定律”的教学 | 第32-41页 |
二、案例二:高中物理“电磁感应现象”的教学 | 第41-5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一、本研究的结论 | 第51页 |
二、本项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51-52页 |
注释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