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多氮杂环配体与过渡金属有机酸盐构筑的配合物的研究

摘要第1-11页
Abstract第11-13页
第一章 前言第13-40页
 1.1 配位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第13-15页
 1.2 分子间作用力第15-21页
  1.2.1 范德华力第15页
  1.2.2 氢键第15-17页
  1.2.3 堆积作用第17-18页
  1.2.4 金属离子配位键第18-21页
 1.3 苯并咪唑类配体及其与过渡金属形成配位超分子的研究概况第21-26页
 1.4 吡啶胺类配体及其与过渡金属形成配位超分子的研究概况第26-33页
  1.4.1 多吡啶胺配体简介第26-28页
  1.3.3 吡啶胺类配体构筑的超分子、高分子配合物研究进展第28-33页
 1.4 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3页
 1.5 参考文献第33-40页
第二章 过渡金属与有机酸及苯并咪唑形成的配合物的组装、结构及性质研究第40-113页
 2.1 试剂和仪器第42-43页
  2.1.1 试剂第42页
  2.1.2 仪器第42-43页
 2.2 配体HPb(1)晶体的培养第43页
 2.3 配合物的合成第43-46页
  2.3.1 前体金属盐的合成第43-44页
  2.3.2 目标配合物的合成第44-46页
 2.4 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第46-93页
  2.4.1 配体Hpb(1)的晶体结构第46-50页
  2.4.2 配体Hpb(1)的密度泛函研究第50-53页
  2.4.3 配合物[Cu_4(pb)_4(cro)_4(MeOH)_2]·2MeOH(2)的晶体结构第53-61页
  2.4.4 配合物[Cu_2(pb)(Hpb)(mac)_3(MeOH)](3)的晶体结构第61-67页
  2.4.5 配合物[Cu(Hpb)(acr)_2(H_2O)](4)的晶体结构第67-73页
  2.4.6 配合物{[Cu(Hpb)(mal)]·H_2O}_n(5)的晶体结构第73-78页
  2.4.7 配合物{[Cu(Hpb)(mal)]·H_2O}_n(5)单体的密度泛函研究第78-82页
  2.4.8 配合物[Cu(Hpb)_2)(NO_3)]·NO_3(6)的晶体结构第82-89页
  2.4.9 配合物[Co(bpdc)(Hpb)(H_2O)]_n(7)的晶体结构第89-93页
 2.5 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93-95页
 2.6 配合物的谱学特征第95-100页
  2.6.1 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第95-97页
  2.6.2 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第97-98页
  2.6.3 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第98-100页
 2.7 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100-101页
 2.8 配合物的磁性质第101-108页
 2.9 小结第108-113页
第三章 过渡金属二元有机酸盐与三吡啶二胺形成的配合物的组装、结构及性质研究第113-174页
 3.1 试剂和仪器第113-114页
  3.1.1 试剂第113-114页
  3.1.2 仪器第114页
 3.2 配体tpda(8)的合成第114-116页
 3.3 配合物的合成第116-118页
  3.3.1 前体金属盐的合成第116页
  3.3.2 目标配合物的合成第116-118页
 3.4 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第118-159页
  3.4.1 配体tpda(8)的晶体结构第118-122页
  3.4.2 配体tpda(8)的密度泛函研究第122-125页
  3.4.3 配合物[Cu(tpda)(fum)(H_2O)](9)的晶体结构第125-131页
  3.4.4 配合物(Ni(tpda)_2]·(mal)·(H_2O)(10)的晶体结构第131-136页
  3.4.5 配合物[Ni(tpda)_2]·(NO_3)_2(11)的晶体结构第136-142页
  3.4.6 {[Co(bpdc)(tpda)]·1.5H_2O}_n(12)的晶体结构第142-154页
  3.4.7 配合物{[Co(HCOO)_3]·2.5H_2O}_n(13)的晶体结构第154-159页
 3.5 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59-160页
 3.6 配合物的谱学特征第160-164页
  3.6.1 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第160-161页
  3.6.2 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第161-162页
  3.6.3 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第162-164页
 3.7 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164-165页
 3.8 配合物的磁性质第165-169页
 3.9 小结第169-170页
 3.10 参考文献第170-174页
第四章 铜(Ⅱ)、有机酸及四吡啶三胺形成的配合物的组装、结构及性质研究第174-204页
 4.1 试剂和仪器第176-177页
  4.1.1 试剂第176-177页
  4.1.2 仪器第177页
 4.2 配合物的合成第177-179页
  4.2.1 配体teptra的合成第177页
  4.2.2 前体配合物Cu(H_2dhbd)·2H_2O的合成第177-178页
  4.2.3 目标配合物的合成第178-179页
 4.3 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第179-191页
  4.3.1 配合物[Cu(teptra)(dhbd)]·CH_3OH(14)的晶体结构第179-185页
  4.3.2 配合物[Cu(teptra)(mac)]·mac(15)的晶体结构第185-191页
 4.4 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91-192页
 4.5 配合物的谱学特征第192-194页
  4.5.1 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第192页
  4.5.2 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第192-193页
  4.5.3 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第193-194页
 4.6 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194-195页
 4.7 配合物的理论计算第195-199页
  4.7.1 配体teptra的密度泛函计算第195-198页
  4.7.2 配合物的密度泛函计算第198-199页
 4.8 小结第199页
 4.9 参考文献第199-204页
第五章 羟基丁二酸钴与N,N-二齿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的组装、结构及性质研究第204-217页
 5.1 试剂和仪器第205-206页
  5.1.1 试剂第205页
  5.1.2 仪器第205-206页
 5.2 配合物的合成第206页
  5.2.1 前体配合物Co(dl-H_2hbd)_2·2H_2O的合成第206页
  5.2.2 配合物[Co(phen)_3]·(Hhbd)·H_2O(16)的合成第206页
 5.3 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第206-213页
 5.4 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213页
 5.5 配合物的谱学特征第213-214页
  5.5.1 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第213-214页
  5.5.2 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第214页
 5.6 小结第214页
 5.7 参考文献第214-217页
第六章 结论第217-220页
在读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第220-222页
致谢第222页

论文共2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BixSb2-xSe3薄膜的SILAR法制备及表征
下一篇:制备及退火工艺对SnS薄膜的性能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