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26页 |
·引言 | 第14-16页 |
·OPO的发展概述 | 第16-23页 |
·OPO的发展过程 | 第16-17页 |
·OPO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·OPO的发展趋势 | 第22-23页 |
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| 第23-26页 |
·本论文结构 | 第24-25页 |
·论文的主要成果及创新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基本理论 | 第26-44页 |
·前言 | 第26-28页 |
·光学介质中的非线性极化 | 第28-31页 |
·非线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| 第31-33页 |
·三光波相互作用的耦合波方程 | 第33-35页 |
·门莱-罗(MANLEY-ROWE)关系 | 第35-37页 |
·影响参量转换效率的主要因素 | 第37-39页 |
·相位匹配的允许角 | 第39页 |
·相位匹配技术 | 第39-43页 |
·角度相位匹配(临界相位匹配) | 第40-41页 |
·离散效应和走离角 | 第41页 |
·90°相位匹配(非临界相位匹配) | 第41-42页 |
·准相位匹配 | 第42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增益 | 第44-55页 |
·引言 | 第44-45页 |
·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几种方式 | 第45-47页 |
·光学参量振荡器阈值 | 第47-54页 |
·非线性晶体长度及谐振腔长度对OPO阈值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谐振腔输出镜反射率R对OPO阈值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泵浦光脉冲宽度对OPO阈值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OPO参量光的高斯模半径及多模泵浦光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LN和KTP晶体及其相位匹配计算 | 第55-66页 |
·引言 | 第55页 |
·LINBO_3晶体及其相位匹配 | 第55-60页 |
·LiNbO_3晶体结构 | 第56-58页 |
·LiNbO_3晶体OPO的相位匹配 | 第58页 |
·LiNbO_3晶体OPO的角度调谐 | 第58-60页 |
·KTP晶体及其相位匹配分析 | 第60-65页 |
·KTP晶体的主要性质 | 第61-63页 |
·KTP晶体OPO的相位匹配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ND:YAG调Q激光泵浦源的设计计算 | 第66-85页 |
·引言 | 第66-67页 |
·ND~(3+):YAG及(ND,CE):YAG激光晶体 | 第67-71页 |
·激光二极管泵浦技术 | 第71-74页 |
·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发展 | 第71-73页 |
·激光二极管泵浦的泵浦方式 | 第73页 |
·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应用前景 | 第73-74页 |
·调Q激光巨脉冲的形成 | 第74-84页 |
·激光调Q基本理论 | 第74-78页 |
·主动调Q技术 | 第78-80页 |
·转镜调Q | 第78-79页 |
·声光调Q | 第79页 |
·电光调Q | 第79-80页 |
·被动调Q技术理论分析 | 第80-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主动调Q光学参量振荡器 | 第85-110页 |
·主动调Q内腔OPO模型的建立 | 第85-87页 |
·主动调Q内腔OPO人眼安全激光输出试验 | 第87-99页 |
·人眼安全激光 | 第87-89页 |
·外腔式非共线双通单谐振OPO实验 | 第89-92页 |
·1.064μm泵浦激光输出 | 第90-91页 |
·外腔式光参量振荡器 | 第91-92页 |
·内腔式OPO的实验研究 | 第92-97页 |
·内腔式OPO单波长输出实验 | 第94-95页 |
·内腔式OPO双波长混和输出实验 | 第95-97页 |
·内腔式OPO双波长输出实验参数测定 | 第97-99页 |
·重频输出 | 第97页 |
·激光脉冲输出波形 | 第97-99页 |
·中红外光学参量振荡实验研究 | 第99-109页 |
·设计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·晶体加工参数 | 第100-101页 |
·LN-OPO中泵浦光的走离角 | 第101页 |
·LN-OPO的泵浦光允许角 | 第101-102页 |
·实验装置介绍 | 第102-104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04-109页 |
·光学参量振荡阈值 | 第104-105页 |
·光学参量振荡输出能量及转换效率 | 第105-107页 |
·光学参量振荡角度调谐实验 | 第107-10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第七章 被动调Q内腔光学参量振荡器 | 第110-146页 |
·引言 | 第110页 |
·被动调Q激光泵浦源的优化设计理论 | 第110-114页 |
·被动调Q内腔OPO模型的建立 | 第114-118页 |
·被动调Q内腔OPO的参数优化 | 第118-120页 |
·BDN被动调Q IOPO实验研究 | 第120-125页 |
·BDN染料的调Q特性 | 第120-121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121-123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23-125页 |
·半导体泵浦ND:YAG CR~(4+):YAG被动调Q KTP-IOPO实验研究 | 第125-134页 |
·引言 | 第125页 |
·Cr~(4+):YAG的能级结构 | 第125-126页 |
·Cr~(4+):YAG晶体的透过率 | 第126-127页 |
·Cr~(4+):YAG晶体的最大Q值突变量 | 第127-128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128-130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30-134页 |
·半导体激光端面泵浦被动调Q高重频ND~(3+):YAG激光输出研究 | 第134-144页 |
·端面泵浦Nd:YAG激光的泵浦耦合设计 | 第136-140页 |
·热透镜效应 | 第136-139页 |
·泵浦耦合系统设计计算 | 第139-140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140-1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4-146页 |
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46-149页 |
·本论文研究总结 | 第146-147页 |
·前景展望 | 第147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0-15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57页 |
作者攻博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157-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