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仪器、仪表论文--光学仪器论文--显微镜论文

微悬臂梁的机械性能分析和图形仿真

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5页
目录第5-7页
第一章 绪论第7-17页
 §1.1 纳米科技概述第7-8页
 §1.2 扫描探针显微术及其发展第8-15页
  §1.2.1 传统的表面科学常用分析仪器及手段第8-9页
  §1.2.2 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第9-10页
  §1.2.3 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第10-12页
  §1.2.4 在STM和AFM基础上发展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第12-15页
 §1.3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7页
第二章 原子力显微镜原理及系统第17-26页
 §2.1 原子力作用机理第17-19页
 §2.2 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第19-20页
 §2.3 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第20-26页
  §2.3.1 接触模式——一般在空气和液体中第20-21页
  §2.3.2 非接触模式第21-22页
  §2.3.3 轻敲模式第22-26页
第三章 微悬臂梁形变检测及应用受力分析第26-33页
 §3.1 原子力显微系统的微悬臂偏转量及其检测方法第26-31页
  §3.1.1 原子力显微系统的微悬臂及探针性能概述第26-27页
  §3.1.2 微悬臂梁形变的检测方法第27-31页
 §3.2 微悬臂梁工作状态时的应用受力分析第31-33页
  §3.2.1 范德华力第31页
  §3.2.2 液桥引起的表面张力第31-32页
  §3.2.3 静电力第32-33页
第四章 微悬臂机械性能分析第33-45页
 §4.1 引言第33-34页
 §4.2 应力和张力第34-35页
 §4.3 力矩第35页
 §4.4 弹性系数第35-36页
 §4.5 振动悬臂的Rayleigh解第36-37页
 §4.6 振动悬臂的经典解第37-38页
 §4.7 微悬臂梁的动力学分析第38-40页
  §4.7.1 微悬臂梁的振动阶段分析第38-39页
  §4.7.2 微悬臂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9页
  §4.7.3 第3阶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接触分析第39-40页
 §4.8 基于微悬臂梁原理的生化传感器概述第40-42页
 §4.9 传感器所用的微悬臂梁的设计和制备第42页
 §4.10 传感器所用的微悬臂梁的设计和制备第42-43页
 §4.11 两种实用的悬臂梁生化传感器第43-45页
  §4.11.1 悬臂梁气体传感器第43页
  §4.11.2 液体生化传感器第43-45页
第五章 微悬臂梁机械性能的图形仿真第45-69页
 §5.1 引言第45-46页
 §5.2 悬臂梁的力学特性参数第46-55页
 §5.3 法向弹性系数的标定第55-69页
  §5.3.1 参考悬臂梁的标定方法第55-58页
  §5.3.2 悬臂梁的共振标定法第58-67页
  §5.3.3 热噪声谱法第67-69页
第六章 总结与展望第69-71页
 §6.1 总结第69-70页
 §6.2 展望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
下一篇:一类随机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