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3页 |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缩写词表 | 第8-9页 |
第一部分 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| 第9-34页 |
1.概念 | 第9页 |
2.病因和发病机制 | 第9-15页 |
·现代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| 第9-12页 |
·病因 | 第9页 |
·致病菌 | 第9-10页 |
·发病条件 | 第10-11页 |
·致病菌 | 第10页 |
·抗菌素 | 第10-11页 |
·机体抵抗力 | 第11页 |
·发病机制 | 第11-12页 |
·中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| 第12-15页 |
·病因 | 第12-13页 |
·余毒流注 | 第13页 |
·筋骨损伤 | 第13页 |
·外感六淫 | 第13页 |
·七情内伤 | 第13页 |
·房室过度 | 第13页 |
·发病机制 | 第13-15页 |
·邪毒壅遏附骨,经络阻塞,气血凝滞是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表现 | 第14页 |
·邪毒化热腐肌伤骨,是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| 第14页 |
·正虚邪实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机关健 | 第14-15页 |
3.慢性骨髓炎特征 | 第15页 |
4.诊断 | 第15-16页 |
·病史 | 第15页 |
·临床表现 | 第15-16页 |
·影像学检查 | 第16页 |
·病理诊断 | 第16页 |
5.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| 第16-34页 |
·中医治疗 | 第17-22页 |
·中医治疗原则 | 第17-18页 |
·辨证地应用内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| 第17-18页 |
·辩证地使用外治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 | 第18页 |
·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| 第18-19页 |
·热毒炽盛型 | 第19页 |
·正虚邪恋型 | 第19页 |
·邪去正复型 | 第19页 |
·中医中药疗法 | 第19-22页 |
·内治 | 第19-20页 |
·外治 | 第20-21页 |
·内外合治 | 第21-22页 |
·中西医结合治疗 | 第22-23页 |
·西医治疗 | 第23-32页 |
·治疗原则 | 第23页 |
·局部病灶清除术 | 第23-24页 |
·全身性抗菌素治疗 | 第24页 |
·滴注引流法 | 第24-25页 |
·动脉血管介入给药法 | 第25-26页 |
·抗菌剂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| 第26-29页 |
·非降解性药物释放系统 | 第27-28页 |
·PMMA系统 | 第27页 |
·羟磷灰石抗生素系统 | 第27-28页 |
·可降解性药物释放系统 | 第28-29页 |
·磷酸钙水泥 | 第28页 |
·胶原海绵 | 第28页 |
·聚酯类 | 第28-29页 |
·几丁糖系统 | 第29页 |
·酐类物质 | 第29页 |
·填充术 | 第29-30页 |
·骨移植术 | 第30-32页 |
·开放性网状骨移植术 | 第30-31页 |
·带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术 | 第31-32页 |
·其它治疗 | 第32-34页 |
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 | 第34-42页 |
1.立题背景 | 第34页 |
2.临床资料 | 第34-35页 |
3.诊断标准 | 第35页 |
4.纳入标准 | 第35页 |
5.排除标准 | 第35-36页 |
6.治疗方法 | 第36页 |
·内治法 | 第36页 |
·外治法 | 第36页 |
7.疗效评定标准 | 第36页 |
8.结果 | 第36页 |
9.病案举例 | 第36-39页 |
10.讨论 | 第39-41页 |
·组方原则 | 第39页 |
·现代药理研究 | 第39-41页 |
11.问题和展望 | 第41页 |
12.结语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9页 |
附录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49-50页 |
声明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