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·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| 第8-11页 |
·意义 | 第8-9页 |
·现状 | 第9-11页 |
·相关概念的阐释 | 第11-15页 |
·形态释义 | 第11-12页 |
·单一形态 | 第12-15页 |
第二章 单一形态建筑的理论源流及背景分析 | 第15-32页 |
·理论源流 | 第16-22页 |
·卢斯的“装饰就是罪恶” | 第16页 |
·密斯的“少就是多” | 第16-17页 |
·极少主义 | 第17-20页 |
·兰普尼亚尼的新简约主义 | 第20-22页 |
·背景分析 | 第22-32页 |
·文化背景 | 第24-26页 |
·技术背景 | 第26-32页 |
第三章 单一形态建筑特征分析 | 第32-49页 |
·形态构成分析 | 第33-40页 |
·形体 | 第33-38页 |
·表皮 | 第38-40页 |
·单一形态建筑特征分析 | 第40-49页 |
·简洁明确的外形——强烈的视觉识别 | 第40-42页 |
·忠实于整体的细部——在单一中隐含着复杂和精密 | 第42-44页 |
·特殊的表皮构造——探索建筑表皮的多种表达 | 第44-46页 |
·非(正)面的三维建筑形态——整体、完形之存在 | 第46-48页 |
·精致的第五立面——完善建筑整体性的关键元素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单一形态建筑实例分析 | 第49-64页 |
·赫佐格(Jacques Herzog)和德梅隆(Pierre de Meuron)的作品 | 第50-55页 |
·Prada 东京旗舰店 | 第51-53页 |
·泰特现代美术馆 | 第53-54页 |
·奥夫丹姆沃尔夫信号楼 | 第54-55页 |
·彼得·祖姆托(Peter Zumthor)的作品 | 第55-56页 |
·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 | 第55-56页 |
·伊东丰雄(Toyo Ito)与妹岛和世(Kazuyo Sejima)的作品 | 第56-59页 |
·蛇形画廊 | 第57-58页 |
·矿业同盟管理与设计学院 | 第58-59页 |
·诺曼·福斯特(Norman Foster)的作品 | 第59-61页 |
·德国柏林国会大厦 | 第59-60页 |
·自由大学哲学系图书馆 | 第60-61页 |
·其他建筑师的作品 | 第61-63页 |
·博洛尼亚都市情报展厅 | 第61页 |
·IBM 移动博物馆 | 第61-62页 |
·沙漠流浪者之家 | 第62-63页 |
·科凯亚萨里(Korkeasaari)动物园观景台,赫尔辛基 | 第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“单一形态”在建筑走向多元所带来的思考 | 第64-79页 |
·单一形态多元化探索的启示 | 第65-70页 |
·创造建筑的识别标志 | 第65-67页 |
·满足大空间建筑对形式的需求 | 第67-68页 |
·激活沉寂的历史场所 | 第68-69页 |
·促进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| 第69-70页 |
·单一形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| 第70-72页 |
·形体“自由化” | 第70-71页 |
·内外空间分离化——“壳”、“罩”带来“大”的艺术 | 第71-72页 |
·单一形态建筑的局限性 | 第72-73页 |
·自我表现、自我为中心——对原有的环境造成冲击 | 第72-73页 |
·高造价、高能耗——对生态、节能策略的偏离 | 第73页 |
·我国对单一形态建筑的研究和实践 | 第73-79页 |
·单一形态“明星”建筑带来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我国建筑师对单一形态的探索 | 第74-76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76-79页 |
结语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84-85页 |
附录:典型单一形态建筑列表 | 第85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