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6页 |
·内复叠制冷循环简介及与其它制冷方式的比较 | 第7-11页 |
·内复叠制冷循环 | 第7-9页 |
·单级压缩一次分凝循环 | 第7-8页 |
·单级压缩多次分凝循环 | 第8-9页 |
·带精馏装置的单级压缩制冷循环 | 第9页 |
·内复叠制冷方式和其他制冷方式的比较 | 第9-11页 |
·内复叠制冷循环国内外发展史 | 第11-12页 |
·内复叠制冷循环的优点及其应用 | 第12-15页 |
·内复叠制冷循环的优点 | 第12-13页 |
·内复叠制冷循环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6-32页 |
·溶液基本定律 | 第16-18页 |
·拉乌尔定律 | 第17页 |
·康诺瓦罗夫定律 | 第17-18页 |
·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性 | 第18-19页 |
·混合工质复叠系统制冷剂选配原则 | 第19-21页 |
·非共沸混合物的汽液平衡 | 第21-26页 |
·汽液相平衡基本原理 | 第21-22页 |
·计算汽液相平衡的方法 | 第22-26页 |
·计算汽液平衡的状态方程法 | 第22-25页 |
·计算汽液平衡的状态方程加活度系数法 | 第25-26页 |
·本研究采用的计算方法 | 第26-32页 |
·Peng-Robinson状态方程 | 第26-27页 |
·Patel-Teja状态方程 | 第27-28页 |
·Redlich-Kwong状态方程 | 第28-29页 |
·BWR(Benedict-Webb-Rubin)方程 | 第29页 |
·本文采用的状态方程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理论计算 | 第32-43页 |
·循环流程介绍 | 第32-33页 |
·内复叠循环热力分析计算 | 第33-38页 |
·循环过程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| 第33-34页 |
·计算步骤 | 第34-36页 |
·循环热力性质参数计算 | 第36-37页 |
·设计工况下计算相关状态点的参数 | 第37-38页 |
·几种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38-43页 |
·混合工质配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吸气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·蒸发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实验研究 | 第43-61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43-51页 |
·系统结构 | 第43页 |
·系统部件 | 第43-51页 |
·压缩机 | 第43-44页 |
·冷凝器 | 第44页 |
·精馏塔 | 第44-50页 |
·冷凝蒸发器 | 第50页 |
·热交换器 | 第50-51页 |
·蒸发器及低温箱 | 第51页 |
·辅助元件 | 第51页 |
·测试系统 | 第51-53页 |
·系统安装调试 | 第53-55页 |
·检漏 | 第54页 |
·抽真空 | 第54-55页 |
·充灌制冷剂 | 第55页 |
·系统调试和运行 | 第55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5-61页 |
·低温箱的降温曲线 | 第55-57页 |
·精馏塔进出口温度变化情况 | 第57页 |
·系统吸、排气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| 第57-59页 |
·加热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61-63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1页 |
·展望 | 第61-63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7页 |
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