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8页 |
1 关于核酶结构和机理的研究概况 | 第9-20页 |
·第Ⅰ类内含子(Group Ⅰ intron) | 第10-11页 |
·第Ⅱ类内合子(Group Ⅱ intron) | 第11-12页 |
·RNase P | 第12-13页 |
·锤头核酶(Hammerhead ribozyme) | 第13-16页 |
·发夹核酶(hairpin ribozyme) | 第16-18页 |
·HDV核酶 | 第18页 |
·VS核酶 | 第18-19页 |
·核酶的应用展望 | 第19-20页 |
2 马铃薯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| 第20-27页 |
·利用外壳蛋白基因(Coat protein CP)介导的抗病性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利用病毒基因调控序列转化马铃薯 | 第23-24页 |
·利用复制酶(replicase)基因介导的抗病性 | 第24-25页 |
·病毒的运动蛋白基因转化马铃薯 | 第25页 |
·利用核酶(Ribozyme)切割病毒RNA | 第25-26页 |
·马铃薯自身的抗病毒基因 | 第26-27页 |
3 本研究的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特异性双价核酶基因的合成及对PLRV复制酶基因负链RNA的体外切割研究 | 第28-43页 |
1 导言 | 第28-29页 |
2 实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质粒载体 | 第29页 |
·各种酶及试剂 | 第29页 |
·菌种 | 第29页 |
·寡核苷酸引物 | 第29页 |
·溶液的配制 | 第29-30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30-36页 |
·双价核酶基因的设计 | 第30页 |
·双价核酶基因的合成 | 第30-31页 |
·核酶基因的克隆 | 第31-33页 |
·PLRV-Ch复制酶基因5′端反义链RNA体外转录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3页 |
·PLRV复制酶基因片段体外转录及核酶切割 | 第33-36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人工合成双价核酶片段的测定 | 第36-37页 |
·核酶基因的克隆 | 第37页 |
·PLRV-Ch复制酶基因片段反义链RNA体外转录表达载体pGEM-4ZR5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·核酶及底物RNA的体外转录 | 第39页 |
·核酶的体外切割活性测定 | 第39-40页 |
5 讨论 | 第40-43页 |
·关于核酶切割点及靶序列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·互补序列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·核酶对底物的体外切割活性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转核酶基因马铃薯的构建与抗病毒测定 | 第43-60页 |
1 导言 | 第43页 |
2 实验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毒源 | 第44页 |
·载体和菌种 | 第44页 |
·酶和化学试剂 | 第44页 |
·引物 | 第44页 |
·抗体 | 第44页 |
·溶液 | 第44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44-49页 |
·基本方法见第二章 | 第44页 |
·核酶基因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 | 第44-45页 |
·转化大肠杆菌 | 第45页 |
·三亲融合实验 | 第45页 |
·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化 | 第45-46页 |
·植物总DNA的提取 | 第46页 |
·植物总RNA的提取 | 第46页 |
·PCR扩增反应 | 第46-47页 |
·RT-PCR | 第47页 |
·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47页 |
·杂交探针的标记 | 第47-48页 |
·RNA dot blot | 第48页 |
·Southern杂交 | 第48页 |
·酶联免疫吸附(ELISA)试验 | 第48页 |
·转基因株系的抗性试验 | 第48-49页 |
4 结果分析 | 第49-58页 |
·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 | 第49-50页 |
·转化农杆菌LBA4404中双元载体的检测 | 第50-51页 |
·马铃薯再生培养基的优化 | 第51-52页 |
·马铃薯再生株系的获得 | 第52页 |
·转基因植株中核酶基因的PCR检测 | 第52-53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检测 | 第53页 |
·RNA dot blot检测 | 第53-54页 |
·转基因植株中核酶基因的分析 | 第54页 |
·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的抗病性分析 | 第54-58页 |
5 讨论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1页 |
缩略词 | 第71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