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意义 | 第8-26页 |
·国内外煤炭直接液化发展的概况: | 第8-10页 |
·煤液化加氢机理 | 第10-11页 |
·不同分离方法对残渣性质的影响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外对煤液化残渣性质的研究状况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外采用不同的仪器分析方法对煤的液化残渣的结构解析状况 | 第16-21页 |
·利用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情况 | 第16-17页 |
·利用核磁共振的研究情况 | 第17-19页 |
·多谱联用在液化残渣中的研究情况 | 第19-21页 |
·残渣的利用情况 | 第21-24页 |
·气化 | 第21-23页 |
·干馏焦化 | 第23-24页 |
·燃烧 | 第24页 |
·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及基本性质的分析 | 第26-38页 |
·神化煤直接液化残渣的来源和基本性质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神化煤直接液化残渣的来源 | 第26-27页 |
·液化用煤的基本性质 | 第27-28页 |
·对残渣的溶剂萃取分离 | 第28-30页 |
·对三种样品分别进行元素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对三种样品分别进行分子量的测定 | 第31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样品的红外光谱研究 | 第38-47页 |
·引言 | 第38页 |
·实验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6页 |
·OH官能团 | 第41页 |
·芳香结构 | 第41-43页 |
·脂肪性C-H结构 | 第43-44页 |
·羰基化合物 | 第44-45页 |
·醚类化合物 | 第45-46页 |
·本章总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热解色谱质谱对残渣有机成分的分析 | 第47-58页 |
·序言 | 第47页 |
·试验部分 | 第47-49页 |
·PyGC-MS的测试条件 | 第47-4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7页 |
·对油的总离子谱图的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对沥青烯的总离子谱图的分析 | 第52-56页 |
·对前沥青烯的总离子谱图的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结论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核磁共振对液化残渣中有机物结构的分析 | 第58-68页 |
·序言 | 第58-5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7页 |
·一维~1H-NMR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 | 第59-64页 |
·~(13)C-NMR对油分和沥青烯的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H-H偶合二维核磁共振 | 第65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煤液化残渣中油分及沥青烯的平均分子式和分子结构 | 第68-71页 |
第七章 对液化残渣中矿物质的研究 | 第71-77页 |
·序言 | 第7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71-74页 |
·四氢呋喃不溶物的岩相显微特征 | 第71-73页 |
·XRD的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4-76页 |
·对XRD谱图的处理 | 第74-75页 |
·XRD谱图的定性分析 | 第75-76页 |
·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工作展望 | 第77-79页 |
·总结 | 第77-78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78页 |
·论文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7页 |
致谢 | 第87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