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10页 |
第一章 目的犯的理论沿革及存在价值 | 第10-14页 |
第一节 目的犯的理论沿革 | 第10-12页 |
一、大陆法系国家的目的犯理论 | 第10-11页 |
二、中国大陆的目的犯理论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目的犯的存在价值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目的犯的概念 | 第14-33页 |
第一节 目的犯的概念 | 第14-22页 |
一、目的犯之存在范围问题 | 第14-16页 |
二、目的犯目的之特定性问题 | 第16-19页 |
三、目的犯目的之法定性问题 | 第19-21页 |
四、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目的犯与相关犯罪 | 第22-24页 |
一、目的犯与倾向犯 | 第22-23页 |
二、目的犯与表现犯 | 第23页 |
三、目的犯与预备罪 | 第23-24页 |
四、目的犯与阴谋罪 | 第24页 |
第三节 目的犯的分类 | 第24-26页 |
一、根据目的犯的目的内容所作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二、根据法律对目的犯的特定目的有无明文规定所作的分类 | 第25页 |
三、根据目的犯的特定目的性质不同所作的分类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目的犯的目的本质 | 第26-30页 |
一、学界观点的聚讼 | 第26页 |
二、本文的意见 | 第26-30页 |
三、小结 | 第30页 |
第五节 目的犯的目的在犯罪论中的地位 | 第30-33页 |
一、学界观点的聚讼 | 第31页 |
二、本文的意见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目的犯的犯罪形态 | 第33-43页 |
第一节 目的犯的完成与未完成形态 | 第33-36页 |
一、目的犯的既遂犯与未遂犯 | 第33-34页 |
二、目的犯的预备犯 | 第34-35页 |
三、目的犯的中止犯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目的犯的共犯形态 | 第36-39页 |
一、目的犯共犯的成立 | 第36-38页 |
二、目的犯共犯罪名的认定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目的犯的罪数形态 | 第39-43页 |
一、目的犯的继续犯 | 第39-40页 |
二、目的犯的转化犯 | 第40-41页 |
三、目的犯意图实现的罪数问题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目的犯目的的证明 | 第43-48页 |
第一节 目的犯目的的一般证明 | 第43-45页 |
一、立法推定 | 第43页 |
二、司法推定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非法定目的犯目的的证明 | 第45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