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通信论文--通信网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测试、运行论文

基于边缘测量的高速网络链路流量测量系统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7页
英文摘要第7-15页
1 绪论第15-29页
   ·选题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0页
   ·已有高速网络链路流量测量系统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基于软件实现的流量测量系统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基于硬件实现流量测量系统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基于边缘测量的流量测量系统第22页
   ·在高速网络环境下现有链路流量测量系统主要表现的问题第22-25页
   ·论文的内容和结构第25-29页
2 基于边缘测量的高速网络链路流量测量模型研究第29-49页
   ·引言第29-30页
   ·相关流量模型第30-32页
     ·传统流量模型第30页
     ·预测流量模型第30页
     ·核心到边缘模型(Network Tomography)第30-31页
     ·边缘到核心模型(Traffic Mapping)第31页
     ·直接测量模型(Direct Model)第31页
     ·基于MPLS 的测量模型第31-32页
   ·基于边缘测量的链路流量矩阵第32-41页
     ·测量模型数学描述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基于主动方法获取路径信息第33-39页
     ·流量收集第39页
     ·测量系统模型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算法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·实验仿真第41-49页
     ·仿真网络拓扑第41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41-47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47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47-49页
3 基于回归方程的瓶颈链路流量监测研究第49-63页
   ·概述第49页
   ·模型简化原则第49页
   ·基于回归分析的瓶颈链路流量测量第49-50页
   ·基于IGI 模型的链路背景流量计算第50-51页
   ·时延T 的计算第51-53页
   ·回归方程系数的计算第53-55页
     ·直线回归的数学模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·直线回归的显著性检验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系数的置信区间第55页
     ·预测第55页
   ·模型性能分析第55-63页
     ·仿真环境配置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测量模型的仿真验证第56-61页
     ·与IGI 算法的比较第61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61-63页
4 IP 数据包分类算法研究第63-97页
   ·IP 数据包分类算法的数学理论第63-69页
     ·IP 数据包分类的数学模型第63-65页
     ·N 维数据包分类的几何问题第65-66页
     ·范围匹配转换成前缀匹配第66-69页
   ·IP 数据包分类算法分析第69-77页
     ·IP 数据包分类算法的基本问题第69-70页
     ·IP 数据包分类算法的分类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几种常见的数据包分类算法分析第71-77页
   ·完全无冲突哈希和跳转表Trie 树的数据包分类算法第77-83页
     ·引言第77页
     ·完全无冲突哈希和跳转表Trie 树分类算法第77-81页
     ·评测及结论第81-83页
     ·本节小结第83页
   ·双哈希IP 数据包分类算法研究第83-94页
     ·引言第83-84页
     ·双哈希和多比特Trie 树分类算法第84-92页
     ·评测及结论第92-93页
     ·本节小结第93-94页
   ·NHJTTT 算法和DH 算法比较第94-97页
5 边缘测量单元中 SD 节点对流量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第97-115页
   ·实现高速网络sd 节点对流量测量技术路线第98-100页
     ·测量系统性能第98-99页
     ·海量数据包信息第99页
     ·软件和硬件对测量系统的影响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数据包分类算法第100页
   ·边缘测量单元中SD 节点对流量测量系统设计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·SD 节点对流量测量系统结构概述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SD 节点对流量测量系统结构第101-102页
   ·边缘测量单元中SD 节点对流量测量系统实现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前台子系统第102页
     ·后台子系统第102-103页
   ·边缘测量单元中SD 节点对流量测量系统测试第103-112页
     ·测量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·实际sd 节点对流量测试结果第107-11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2-115页
6 结论与后续工作展望第115-119页
   ·论文总结第115-117页
   ·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17-119页
致谢第119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29页
附录第129-131页
独创性声明第131页
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31页

论文共13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逆滚动螺旋的机器人关节的研究
下一篇:中国地区数字鸿沟问题的探讨与解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