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直狭缝流道内单相和两相换热实验及分析模型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主要符号说明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7页 |
·概述 | 第11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26页 |
·单相强制对流换热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·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研究现状 | 第16-2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| 第26页 |
·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| 第26-27页 |
2 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 | 第27-44页 |
·实验系统介绍 | 第27-33页 |
·实验系统回路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段和测点布置 | 第28-31页 |
·实验的其他辅助系统 | 第31-33页 |
·实验参数测定系统 | 第33-38页 |
·温度测定 | 第33-36页 |
·压力测定 | 第36-37页 |
·流量测定 | 第37页 |
·加热量测定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操作步骤 | 第38-40页 |
·实验数据的处理 | 第40-44页 |
·温度 | 第40页 |
·工质质量流速 | 第40-41页 |
·试验段的流体侧壁面温度 | 第41页 |
·对应测点处流体平衡温度和干度 | 第41-42页 |
·局部换热系数 | 第42页 |
·平均换热系数 | 第42-43页 |
·摩擦压降的计算 | 第43-44页 |
3 单相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4-53页 |
·狭缝间隙为1.5mm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1.5mm 实验的数据范围 | 第44页 |
·通用的对流换热公式 | 第44-45页 |
·影响单相对流换热因素 | 第45-49页 |
·热流密度对单相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质量流速对单相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不同加热方式对单相对流换热的影响比较 | 第47-49页 |
·狭缝矩形流道单相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| 第49-52页 |
·结论 | 第52-53页 |
4 两相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3-60页 |
·两相流动沸腾换热实验数据处理 | 第53页 |
·实验各参数的计算 | 第53页 |
·实验结果及其比较 | 第53-54页 |
·实验的数据范围 | 第53页 |
·与管内流动沸腾经验公式的比较 | 第53-54页 |
·各因素对沸腾换热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·压力对换热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热流密度对换热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质量流速对换热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流道间隙对换热的影响 | 第57页 |
·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经验关系式 | 第57-59页 |
·结论 | 第59-60页 |
5 实验的不确定性分析 | 第60-64页 |
·直接测量参数的相对误差 | 第61页 |
·间接或基本测量参数的相对误差 | 第61-64页 |
6 竖直矩形狭缝通道内环状流沸腾换热分析模型 | 第64-75页 |
·理论模型建立的意义 | 第64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7页 |
·控制方程组的封闭方程 | 第67-68页 |
·界面剪切力的确定 | 第67-68页 |
·ε_m 和Pr_l的经验关系式 | 第68页 |
·液滴质量含率和截面汽的体积分数的确定 | 第68页 |
·方程的求解 | 第68-69页 |
·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9-73页 |
·结论 | 第73-75页 |
7 结论 | 第75-77页 |
·结论 | 第75-76页 |
·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3-84页 |
独创性声明 | 第84页 |
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