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概论 | 第11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区勘探现状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取得的主要认识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| 第16-24页 |
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 | 第16-18页 |
一、概念萌芽阶段 | 第16-17页 |
二、孕育阶段 | 第17页 |
三、理论系统化阶段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学派 | 第18-21页 |
一、海外研究学派 | 第18-20页 |
二、国内研究学派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| 第21-24页 |
一、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| 第22页 |
二、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| 第24-45页 |
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| 第24-28页 |
一、四个基本变量 | 第24-25页 |
二、层序 | 第25-26页 |
三、体系域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| 第28-35页 |
一、高频基准面旋回的概念 | 第29页 |
二、高频层序的理论基础 | 第29-33页 |
三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 | 第33-35页 |
第三节 层序识别方法 | 第35-45页 |
一、古生物标志法 | 第36-37页 |
二、地震层序格架建立方法 | 第37-38页 |
三、高分辨率钻(测)井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方法 | 第38-43页 |
四、地震层序格架与钻(测)井层序格架对比方法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| 第45-57页 |
第一节 区域地质结构及地层发育特征 | 第45-50页 |
一、区域地质结构 | 第45-46页 |
二、地层发育特征 | 第46-50页 |
第二节 凹陷的形成与演化 | 第50-54页 |
一、凹陷的形成 | 第50页 |
二、下第三纪凹陷的演化 | 第50-54页 |
第三节 油藏特征 | 第54-57页 |
一、上第三系油藏 | 第54页 |
二、下第三系油藏 | 第54-55页 |
三、潜山油藏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层序地层学方法应用研究 | 第57-89页 |
第一节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| 第58-69页 |
一、层序界面的识别 | 第58-62页 |
二、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 | 第62-64页 |
三、层序划分与对比 | 第64-69页 |
第二节 基于层序划分的沉积相特征分析 | 第69-79页 |
一、地震相的划分 | 第69-72页 |
二、地震相的分布规律 | 第72-73页 |
三、沉积相特征 | 第73-75页 |
四、沉积演化与沉积相分析 | 第75-79页 |
第三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| 第79-89页 |
一、体系域特征 | 第79-82页 |
二、沙三中各体系域沉积微相特征分析 | 第82-85页 |
三、沙三中段各体系域沉积亚相—微相展布规律 | 第85-87页 |
四、储盖关系分析 | 第87-89页 |
第六章 隐蔽性油气藏预测技术与方法 | 第89-116页 |
第一节 烃源岩预测与评价 | 第89-95页 |
一、沙三段烃源岩预测 | 第90-91页 |
二、沙一下段烃源岩预测 | 第91-93页 |
三、总生烃量大油气资源丰富 | 第93-95页 |
第二节 储层预测与评价 | 第95-99页 |
一、储层预测 | 第95-96页 |
二、储层评价 | 第96-99页 |
第三节 生储盖组合预测 | 第99-101页 |
一、储层和盖层的分布特征 | 第99页 |
二、储盖组合规律分析 | 第99-101页 |
第四节 隐蔽圈闭预测技术与方法 | 第101-116页 |
一、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聚集规律关系 | 第101-103页 |
二、高频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预测 | 第103-105页 |
三、层序格架中的隐蔽圈闭的类型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四、波阻抗反演技术 | 第107-112页 |
五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| 第112-116页 |
第七章 隐蔽圈闭评价及效果分析 | 第116-129页 |
第一节 南马庄地区隐蔽圈闭目标评价 | 第116-122页 |
一、构造背景 | 第116-117页 |
二、不同层系的油藏类型及分布特点 | 第117-119页 |
三、有利岩性、地层圈闭落实及评价 | 第119-122页 |
第二节 马西洼槽隐蔽圈闭目标评价 | 第122-129页 |
一、构造背景 | 第122-123页 |
二、沉积及砂体特征 | 第123-124页 |
三、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分析 | 第124页 |
四、砂体的分布与油气的分布关系 | 第124页 |
五、生储盖组合分析 | 第124-125页 |
六、有利圈闭落实及评价 | 第125-129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129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6页 |
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| 第136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8页 |
声明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