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理论论文--土地经济学论文--土地管理、规划及利用论文

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及测算方法研究--以河北省燕山山前平原区和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为例

1 引言第1-14页
 1.1 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-10页
 1.2 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第10-12页
 1.3 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研究第12-14页
2 耕地占补平衡的诊释及理论依据第14-19页
 2.1 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第14-16页
 2.2 耕地占补平衡的理论依据第16-17页
 2.3 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及理论内涵第17-18页
 2.4 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的基本特征第18-19页
3 技术路线第19-20页
4 耕地占补平衡与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体系的关系第20-21页
5 农业生态区的划分第21-22页
 5.1 划分的基本原则第21页
 5.2农业生态区的划分方案第21-22页
6 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的构建第22-29页
 6.1 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的内容第22页
 6.2 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第22-23页
 6.3 耕地占补平衡中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分析第23-24页
 6.4 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分值的确定第24页
 6.5 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24-25页
 6.6 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方法第25-29页
  6.6.1 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因素组合类型确定第25页
  6.6.2 耕地自然质量分值的确定第25-26页
  6.6.3 耕地占补质量等别的确定第26页
  6.6.4 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确定第26页
  6.6.5 因素组合与土地利用等值区的匹配第26页
  6.6.6 单位标准粮的折算(P)第26页
  6.6.7 确定同一农业生态区,同等土地利用水平下,耕地自然质量分(C)与单位标准粮(P)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第26-27页
  6.6.8 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方法第27-29页
7 实证研究第29-41页
 7.1 研究区概况第29页
 7.2 评价单元的划分第29页
 7.3 评价指标及指标分值的确定第29-31页
  7.3.1 评价指标的确定第29-30页
  7.3.2 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第30-31页
 7.4 研究区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第31页
 7.5 两农业生态区耕地因素组合类型一自然质量分值的确定第31-33页
 7.6 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确定第33-34页
 7.7 同一农业生态区,同等土地利用水平下,耕地自然质量分值(C)与单位标准粮(P)之间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4-38页
  7.7.1 单位标准粮的确定第34页
  7.7.2 因素组合与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匹配第34页
  7.7.3 数据处理第34-35页
  7.7.4 耕地自然质量分值与单位标准粮间的数学模型第35-38页
 7.8 耕地占补质量等别的确定第38页
 7.9 两农业生态类型区耕地占补平衡当量系数的求算第38-41页
8 讨论第41-43页
 8.1 可持续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一测算体系框架的构建设想第41页
 8.2 与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的科学衔接问题第41页
 8.3 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方法体系的完善问题第41页
 8.4 因素组合—自然质量分—单位标准粮法的实用性问题第41-42页
 8.5 不同农业生态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可比性问题第42页
 8.6 耕地质量与耕地占补平衡的关系问题第42-43页
9 结论第43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49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9-50页
作者简历第50-51页
致谢第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烙在胸口的红字 刺进胸膛的荆棘--《红字》与《荆棘鸟》主题思想之比较
下一篇:石家庄市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反思状况的调查与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