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引言 | 第1-14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1.3 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2 耕地占补平衡的诊释及理论依据 | 第14-19页 |
2.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 | 第14-16页 |
2.2 耕地占补平衡的理论依据 | 第16-17页 |
2.3 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及理论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4 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的基本特征 | 第18-19页 |
3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4 耕地占补平衡与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体系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5 农业生态区的划分 | 第21-22页 |
5.1 划分的基本原则 | 第21页 |
5.2农业生态区的划分方案 | 第21-22页 |
6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的构建 | 第22-29页 |
6.1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的内容 | 第22页 |
6.2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| 第22-23页 |
6.3 耕地占补平衡中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分析 | 第23-24页 |
6.4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分值的确定 | 第24页 |
6.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24-25页 |
6.6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方法 | 第25-29页 |
6.6.1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因素组合类型确定 | 第25页 |
6.6.2 耕地自然质量分值的确定 | 第25-26页 |
6.6.3 耕地占补质量等别的确定 | 第26页 |
6.6.4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确定 | 第26页 |
6.6.5 因素组合与土地利用等值区的匹配 | 第26页 |
6.6.6 单位标准粮的折算(P) | 第26页 |
6.6.7 确定同一农业生态区,同等土地利用水平下,耕地自然质量分(C)与单位标准粮(P)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| 第26-27页 |
6.6.8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方法 | 第27-29页 |
7 实证研究 | 第29-41页 |
7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9页 |
7.2 评价单元的划分 | 第29页 |
7.3 评价指标及指标分值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7.3.1 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7.3.2 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7.4 研究区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| 第31页 |
7.5 两农业生态区耕地因素组合类型一自然质量分值的确定 | 第31-33页 |
7.6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7.7 同一农业生态区,同等土地利用水平下,耕地自然质量分值(C)与单位标准粮(P)之间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8页 |
7.7.1 单位标准粮的确定 | 第34页 |
7.7.2 因素组合与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匹配 | 第34页 |
7.7.3 数据处理 | 第34-35页 |
7.7.4 耕地自然质量分值与单位标准粮间的数学模型 | 第35-38页 |
7.8 耕地占补质量等别的确定 | 第38页 |
7.9 两农业生态类型区耕地占补平衡当量系数的求算 | 第38-41页 |
8 讨论 | 第41-43页 |
8.1 可持续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一测算体系框架的构建设想 | 第41页 |
8.2 与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的科学衔接问题 | 第41页 |
8.3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—测算方法体系的完善问题 | 第41页 |
8.4 因素组合—自然质量分—单位标准粮法的实用性问题 | 第41-42页 |
8.5 不同农业生态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可比性问题 | 第42页 |
8.6 耕地质量与耕地占补平衡的关系问题 | 第42-43页 |
9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