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绪论 | 第1-13页 |
1.1 国内外铁路架桥机的发展状况 | 第10-11页 |
1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本项目机械部分简介 | 第11-12页 |
1.3.1 基本结构 | 第11-12页 |
1.3.2 机械部分基本功能 | 第12页 |
1.3.3 电气系统基本要求 | 第12页 |
1.3.4 其他情况简介 | 第12页 |
1.4 本课题的任务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 | 第13-20页 |
2.1 嵌入式系统特征和种类 | 第13-14页 |
2.1.1 特征 | 第13页 |
2.1.2 种类 | 第13-14页 |
2.2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| 第14页 |
2.3 系统对硬件的要求 | 第14-17页 |
2.3.1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扩展 | 第14-15页 |
2.3.2 输出通道的连接方式 | 第15-16页 |
2.3.3 操作面板 | 第16页 |
2.3.4 系统速度匹配问题 | 第16页 |
2.3.5 系统负载匹配问题 | 第16页 |
2.3.6 抗干扰能力强 | 第16-17页 |
2.4 控制系统对应用软件的要求 | 第17-18页 |
2.4.1 实时性 | 第17页 |
2.4.2 灵活性和通用性 | 第17-18页 |
2.4.3 可靠性 | 第18页 |
2.5 软件、硬件折衷问题 | 第18页 |
2.6 软件开发过程 | 第18-19页 |
2.7 本项目监控系统硬件总体方案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水平监测模型的确立 | 第20-26页 |
3.1 模糊控制设计 | 第20-21页 |
3.2 本项目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| 第21-26页 |
3.2.1 系统模型设计 | 第22-23页 |
3.2.2 算法的实现 | 第23-25页 |
3.2.3 系统集成 | 第25页 |
3.2.4 结论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26-49页 |
4.1 单片机原理及选型 | 第26-28页 |
4.1.1 单片机系统组成及开发 | 第26页 |
4.1.2 单片机与微型机的比较 | 第26页 |
4.1.3 8031芯片 | 第26-27页 |
4.1.4 单片机I/O控制方式 | 第27-28页 |
4.1.5 系统速度匹配问题 | 第28页 |
4.1.6 MCS-51系列单片机负载匹配问题 | 第28页 |
4.2 存储器选型 | 第28-29页 |
4.3 A/D转换器的选择 | 第29-32页 |
4.3.1 A/D转换器的选择原则 | 第29-31页 |
4.3.2 本系统 A/D转换器的型号选择 | 第31-32页 |
4.4 多路开关选择 | 第32-33页 |
4.5 采样-保持器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4.5.1 采样-保持器的原理 | 第33页 |
4.5.2 采样-保持器的选型 | 第33-34页 |
4.6 D/A转换的选择 | 第34-35页 |
4.6.1 D/A转换器原理 | 第34-35页 |
4.6.2 D/A转换器的型号选择 | 第35页 |
4.7 矩阵键盘的接口技术 | 第35-36页 |
4.8 LED数码管的显示技术 | 第36-37页 |
4.8.1 LED数码管的显示 | 第36-37页 |
4.8.2 LED数码管的显示方法 | 第37页 |
4.9 本系统传感器类别及选型 | 第37-40页 |
4.9.1 倾角传感器 | 第37-38页 |
4.9.2 压力传感器 | 第38-39页 |
4.9.3 风速传感器 | 第39-40页 |
4.10 I/O接口技术 | 第40-43页 |
4.10.1 8255A可编程通用并行接口芯片结构 | 第40页 |
4.10.2 8255A的工作方式 | 第40-42页 |
4.10.3 数据I/O操作 | 第42-43页 |
4.11 本系统硬件图说明 | 第43-49页 |
4.11.1 A/D转换器及数据采集 | 第43-44页 |
4.11.3 报警电路 | 第44页 |
4.11.4 译码电路 | 第44-45页 |
4.11.5 控制输出 | 第45页 |
4.11.6 数据通信 | 第45-49页 |
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| 第49-68页 |
5.1 控制系统主程序 | 第49-53页 |
5.2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| 第53-65页 |
5.2.1 采样 T的确定 | 第53-55页 |
5.2.2 本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形式 | 第55-65页 |
5.3 键盘处理及显示子程序 | 第65-68页 |
第6章 单片机通信方式 | 第68-73页 |
6.1 并行通信 | 第68-73页 |
6.1.1 单向并行通信接口的实现 | 第68页 |
6.1.2 主从并行通信接口的实现 | 第68-70页 |
6.1.3 无主从双向井行通信接口的实现 | 第70页 |
6.1.4 三种并行接口方式的特性分析 | 第70-73页 |
第7章 系统可靠性措施 | 第73-78页 |
7.1 系统仿真调试 | 第73-76页 |
7.1.1 单片机在线仿真器基本功能 | 第73-74页 |
7.1.2 DVCC系列单片机仿真实验系统性能 | 第74页 |
7.1.3 本系统调试过程 | 第74-76页 |
7.2 系统抗干扰措施 | 第76-78页 |
7.2.1 系统的硬件抗干扰措施 | 第76页 |
7.2.2 系统的软件抗干扰措施 | 第76-78页 |
第8章 本项目的进一步扩展 | 第78-82页 |
8.1 利用串行接口做系统扩展 | 第78-82页 |
8.1.1 MCS-51单片机与计算机通信方式 | 第78-79页 |
8.1.2 贺氏(Hayes)调制解调器介绍 | 第79-80页 |
8.1.3 MCS-51单片机串行接口与 Modem之间的通信 | 第80-82页 |
第9章 总结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