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-21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7-12页 |
| ·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定义、特征和类型 | 第7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相关理论解释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思路、框架和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框架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机理: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| 第21-35页 |
| ·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4页 |
| ·交易成本理论的产生及其理论假设 | 第21页 |
| ·交易成本及其决定因素 | 第21-24页 |
| ·基于交易成本的资源配置机制 | 第24-27页 |
| ·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 | 第24-26页 |
| ·中间治理结构:超越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 | 第26-27页 |
| ·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中间组织特性 | 第27-29页 |
| ·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机理: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模型分析 | 第29-33页 |
| ·分析框架的建立:修正的威廉姆森启发式模型 | 第29-31页 |
| ·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:战略联盟的形成 | 第31-33页 |
| ·交易成本理论分析的缺陷与不足 | 第33-35页 |
| 第三章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机理:引入知识理论的分析 | 第35-53页 |
| ·知识理论中的的重要内容 | 第35-40页 |
| ·知识理论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| 第35-37页 |
| ·知识获取的三种方式:市场、企业与战略联盟 | 第37-40页 |
| ·基于知识理论的交易成本分析框架的改进 | 第40-46页 |
| ·改进一:从成本分析到综合能力体系的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·改进二:时间因素的引进 | 第43-44页 |
| ·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| 第44-46页 |
| ·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机理:新模型的分析 | 第46-53页 |
| ·前提假设一:两家跨国企业的知识交易依赖程度不平衡 | 第46-49页 |
| ·前提假设二:两家跨国企业均拥有较高的知识交易依赖程度 | 第49-51页 |
| ·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获取知识的优势 | 第51-53页 |
| 第四章 案例研究:以上海大众合资战略联盟为例 | 第53-63页 |
| ·合资战略联盟建立与发展 | 第53-55页 |
| ·合资战略联盟形成的模型分析 | 第55-63页 |
| ·合资联盟建立前上汽与德国大众的综合能力分析 | 第56页 |
| ·合作的前提条件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·治理模式的选择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建立合资战略联盟对于上海大众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分析 | 第59-63页 |
| 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63-66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63-64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64-65页 |
| ·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