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前言 | 第1-10页 |
·麋鹿种群与栖息地生态学研究概况 | 第7-9页 |
·放牧干扰理论 | 第9页 |
·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 | 第9-10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实验区划分 | 第10页 |
·样地设置 | 第10-11页 |
·植物生物量测定 | 第11页 |
·土壤物理性质及有机质的测定 | 第1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1-34页 |
·圈养区内生物量分析 | 第11-20页 |
·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| 第11-14页 |
·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生物量特征 | 第14-17页 |
·麋鹿喜食程度与生物量关系 | 第17-20页 |
·不同植物种类生物量对食物来源的贡献 | 第20页 |
·麋鹿干扰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 | 第20-23页 |
·1 对植物优势度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·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| 第21-22页 |
·放牧干扰对景观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麋鹿栖息地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有机质的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麋鹿栖息地不同植物营养成份的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植物蛋白质含量的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植物纤维素含量的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麋鹿种群的动态变化 | 第28-30页 |
·种群数量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麋鹿的种群增长曲线 | 第29-30页 |
·保护区麋鹿的容纳量探讨 | 第30-34页 |
·生态容纳量(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) | 第31-32页 |
·经济容纳量(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) | 第32-34页 |
4 结论 | 第34-35页 |
5 讨论与建议 | 第35-36页 |
附表 | 第3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