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6-19页 |
前言 | 第19-31页 |
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| 第31-37页 |
1.仪器和试药 | 第31页 |
2.方法和结果 | 第31-36页 |
·维甲酸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31-33页 |
·检测波长的确立 | 第31-32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32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32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32-33页 |
·回收率试验 | 第33页 |
·最低检测限 | 第33页 |
·样品含量测定 | 第33页 |
·维甲酸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 | 第33-36页 |
·溶解度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·维甲酸在不同介质中油/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| 第35页 |
·维甲酸光稳定性试验 | 第35-3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
第二章 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| 第37-58页 |
1.仪器和试药 | 第37-38页 |
2 实验方法与结果 | 第38-53页 |
·制备工艺的考察 | 第38-41页 |
·制备方法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·温度的选择 | 第39页 |
·乳化剂的加入方法 | 第39页 |
·油相和水相加入方式 | 第39页 |
·滴加速度 | 第39页 |
·搅拌时间 | 第39页 |
·超声功率和时间 | 第39-40页 |
·高压匀质压力及循环次数 | 第40-41页 |
·处方的优化 | 第41-46页 |
·脂质材料的考察 | 第41-42页 |
·乳化剂种类及用量选择 | 第42-44页 |
·脂质浓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载药量 | 第45-46页 |
·正交实验设计 | 第46-49页 |
·处方的进一步优化 | 第49-50页 |
·溶液的pH值对包封率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冷却温度对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稳定性考察 | 第50-51页 |
·光稳定性 | 第50页 |
·添加剂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灭菌 | 第51页 |
·制备条件的确定 | 第51-53页 |
3.讨论 | 第53-55页 |
·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| 第53页 |
·脂质载体的选择 | 第53-54页 |
·胶凝现象 | 第54页 |
·SLN的形成过程 | 第54-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第三章 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研究 | 第58-75页 |
1.仪器和试药 | 第58页 |
2.制剂学性质研究 | 第58-70页 |
·外观 | 第58页 |
·形态观察 | 第58-59页 |
·粒径大小及分布 | 第59-62页 |
·光子相关光谱的检测原理 | 第60页 |
·测定方法和结果 | 第60-62页 |
·固体脂质纳米粒ζ电位测定 | 第62-64页 |
·电泳光散射法原理 | 第62-63页 |
·测定方法和结果 | 第63-64页 |
·维甲酸在SLN中的分散状态 | 第64-65页 |
·包封率的研究 | 第65-66页 |
·HPLC色谱条件 | 第65页 |
·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| 第65页 |
·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 | 第65-66页 |
·SLN体外释药特性及释药机理的研究 | 第66-69页 |
·体外释药的测定方法 | 第66页 |
·测定波长的选择 | 第66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66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66-67页 |
·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| 第67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67页 |
·测定方法和结果 | 第67-69页 |
·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稳定性 | 第69-70页 |
·形态变化 | 第69-70页 |
·粒径、电位、包封率的考察 | 第70页 |
3.讨论 | 第70-73页 |
·SLN粒径的测定方法 | 第70-71页 |
·SLN载药形式和体外释药 | 第71-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固体脂质纳米粒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| 第75-102页 |
1.仪器与材料 | 第75-76页 |
2.冷冻干燥简介 | 第76页 |
·冷冻干燥的目的及特点 | 第76页 |
·冷冻干燥的一般过程 | 第76页 |
3.固体脂质纳米粒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| 第76-94页 |
·处方的考察 | 第77-84页 |
·冷冻熔融实验筛选保护剂处方 | 第77-80页 |
·冻干处方优化 | 第80-84页 |
·外观 | 第80-81页 |
·再分散性后粒径考察 | 第81-84页 |
·再分散后包封率的考察 | 第84页 |
·冻干工艺的优化 | 第84-88页 |
·预冻温度及时间的考察 | 第85-86页 |
·升华干燥时间的考察 | 第86-87页 |
·每瓶装量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| 第86页 |
·加热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·二次干燥时间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·冻干工艺的确定 | 第88页 |
·冻干制剂的质量评价 | 第88-94页 |
·冻干样品的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 | 第88-91页 |
·X-射线衍射观察 | 第91-92页 |
·冻干纳米粒残留水分考察 | 第92页 |
·冻干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| 第92-94页 |
4.讨论 | 第94-99页 |
·固体脂质纳米粒冷冻干燥工艺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| 第94-95页 |
·影响SLN冷冻干燥质量的工艺因素 | 第95-99页 |
·预冻 | 第95页 |
·升华干燥 | 第95页 |
·二次干燥 | 第95-96页 |
·冷冻干燥保护机理的探讨 | 第96-98页 |
·冻干曲线的绘制 | 第98页 |
·粒径分布的变化 | 第98-9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2页 |
第五章 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| 第102-122页 |
第一节 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内药动学研究 | 第102-112页 |
1.仪器、试药与动物 | 第102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102-112页 |
·分析方法的确证 | 第102-104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102页 |
·血浆样品处理 | 第102-103页 |
·方法专属性 | 第103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103-104页 |
·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| 第104页 |
·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| 第104页 |
·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| 第104-105页 |
·口服药动学研究 | 第104页 |
·静注药动学研究 | 第104-105页 |
·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| 第105-112页 |
·口服药动学实验结果 | 第105-106页 |
·口服药动学参数 | 第106-108页 |
·三种制剂口服平均血药浓度—时间曲线 | 第108-109页 |
·静注药动学实验结果 | 第109-110页 |
·静注药动学参数 | 第110-111页 |
·三种制剂静注平均血药浓度—时间曲线 | 第111-112页 |
第二节 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组织分布研究 | 第112-118页 |
1 仪器、试药与动物 | 第112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112-118页 |
·分析方法的确证 | 第112-117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112页 |
·组织样品采集和处理 | 第112页 |
·标准曲线制备 | 第112-113页 |
·方法专属性 | 第113-115页 |
·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考察 | 第115-117页 |
·组织样品测定结果 | 第117-118页 |
讨论 | 第118-12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2页 |
全文结论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