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8页 |
实验材料 | 第18-20页 |
第1章 HPCD对模型药物的包合增溶 | 第20-28页 |
·溶解度等温线法原理 | 第20-21页 |
·HPCD对美洛昔康的增溶实验 | 第21-22页 |
·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·增溶实验方法 | 第22页 |
·HPCD对桂利嗪的增溶实验 | 第22-26页 |
·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22-24页 |
·增溶实验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讨论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2章 注射用桂利嗪的制备及质量研究 | 第28-40页 |
·桂利嗪对照品的制备 | 第28页 |
·注射用桂利嗪中桂利嗪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28-32页 |
·含量分析方法 | 第28-32页 |
·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| 第32页 |
·注射用桂利嗪的制备 | 第32-37页 |
·主药规格的确定 | 第33页 |
·pH值范围的确定 | 第33页 |
·制备工艺筛选 | 第33页 |
·处方筛选 | 第33-36页 |
·注射用桂利嗪制剂处方 | 第36页 |
·注射用桂利嗪制备工艺 | 第36-37页 |
·注射用桂利嗪制备工艺流程图 | 第37页 |
·注射用桂利嗪质量研究 | 第37-38页 |
·装量差异 | 第37页 |
·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| 第37页 |
·酸度 | 第37页 |
·干燥失重 | 第37-38页 |
·含量测定 | 第38页 |
·有关物质检查 | 第38页 |
·配伍实验 | 第38页 |
·讨论 | 第38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注射用美洛昔康的制备及质量研究 | 第40-52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中美洛昔康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40-44页 |
·含量分析方法 | 第40-43页 |
·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的制备 | 第44-49页 |
·主药规格的确定 | 第44页 |
·pH值范围的确定 | 第44页 |
·制备工艺筛选 | 第44页 |
·处方筛选 | 第44-48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制剂处方 | 第48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制备工艺 | 第48-49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制备工艺流程图 | 第49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质量研究 | 第49-50页 |
·含量均匀度 | 第49-50页 |
·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| 第50页 |
·酸度 | 第50页 |
·干燥失重 | 第50页 |
·含量测定 | 第50页 |
·有关物质检查 | 第50页 |
·配伍实验 | 第50页 |
·讨论 | 第50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粉针制剂安全性评价 | 第52-57页 |
·给药途径与配药方法 | 第52页 |
·实验方法与结果 | 第52-56页 |
·两种粉针剂的血管刺激性实验 | 第52-53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的肌肉刺激性实验 | 第53页 |
·两种粉针剂的体外溶血实验 | 第53页 |
·注射用美洛昔康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实验 | 第53-54页 |
·两种粉针剂的过敏实验 | 第54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包合物确证及制剂稳定性初步研究 | 第57-67页 |
·包合物的鉴别 | 第57-63页 |
·鉴别方法 | 第57页 |
·鉴别结果 | 第57-63页 |
·粉针制剂初步稳定性考察 | 第63-64页 |
·考察项目及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稳定性实验与结果 | 第64页 |
·讨论与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6章 静脉注射 HPCD对美洛昔康家兔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 | 第67-7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7-72页 |
·注射用药液的配制 | 第67页 |
·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| 第67页 |
·美洛昔康体内测定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| 第67-72页 |
·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| 第72-75页 |
·血药浓度测定 | 第72页 |
·药动学参数隔室模型拟合统计 | 第72-75页 |
·药动学参数t-检验 | 第75页 |
·讨论 | 第75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全文结论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发表文章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