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路基、路面工程论文--路基工程论文

山东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地质特征及典型地基土承载力确定研究

0 前言第1-14页
1 绪论第14-20页
 1.1 本课题研究目的第14页
 1.2 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1.2.1 地基承载力定义第14-15页
  1.2.2 地基承载力的研究过程第15页
  1.2.3 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第15-17页
 1.3 采取的技术路线第17-18页
  1.3.1 利用已有资料分析山东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地质背景第17页
  1.3.2 山东高速公路地基承载力取值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第17页
  1.3.3 山东高速公路地基土地质资料计算机查询系统开发第17页
  1.3.4 山东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地基土承载力确定方法研究第17-18页
 1.4 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-20页
  1.4.1 山东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及各区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第18页
  1.4.2 建立了基于 GIS的山东高速公路地质特征的查询系统第18-19页
  1.4.3 建立了山东典型地基土承载力确定的适宜方法第19-20页
2 山东区域地质背景第20-36页
 2.1 高速公路分布概况第20-21页
 2.2 地形地貌特征第21-22页
 2.3 地层岩性特征第22-25页
 2.4 地质构造特征第25-26页
 2.5 第四系特征第26-29页
 2.6 地下水特征第29-31页
  2.6.1 鲁中南水文地质区第29-30页
  2.6.2 鲁东水文地质区第30页
  2.6.3 鲁西北水文地质区第30-31页
 2.7 地质灾害特征第31-36页
  2.7.1 地震第31-33页
  2.7.2 岩崩、滑坡、泥石流第33页
  2.7.3 地面沉陷、塌陷、地裂缝第33-35页
  2.7.4 海(咸)水入侵第35-36页
3 高速公路地基承载力取值及其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第36-54页
 3.1 概述第36-37页
 3.2 山东省区域地质特征统计亚区划分第37-42页
  3.2.1 分区原则第37页
  3.2.2 划分的统计亚区第37-38页
  3.2.3 各统计亚区的特征描述与代表性钻孔柱状图第38-39页
  3.2.4 各统计亚区的地基承载力取值范围第39-42页
 3.3 各统计亚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第42-54页
  3.3.1 统计分析方法第42-44页
  3.3.2 统计分析指标第44-45页
  3.3.3 统计分析样本第45页
  3.3.4 统计分析结果第45-54页
4 山东高速公路地基土地质资料计算机查询第54-65页
 4.1 概述第54-55页
 4.2 系统目标与性能要求第55页
  4.2.1 系统目标第55页
  4.2.2 系统性能要求第55页
 4.3 系统设计第55-57页
  4.3.1 系统的构成第55-56页
  4.3.2 系统的数据第56-57页
 4.4 系统的开发第57-59页
  4.4.1 组件 MapObjects技术第57页
  4.4.2 Avenue二次开发语言技术支持第57-58页
  4.4.3 DDE程序之间通讯技术第58-59页
  4.4.4 ActiveX对象应用技术第59页
 4.5 系统的功能模块第59-65页
  4.5.1 信息查询第60-63页
  4.5.2 空间分析第63页
  4.5.3 模拟计算第63-64页
  4.5.4 成果输出第64-65页
5 山东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地基土——现代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承载力确定方法研究第65-84页
 5.1 绪论第65页
 5.2 现场研究区特征第65-67页
 5.3 开展的现场工作第67-73页
  5.3.1 平板载荷试验第67-68页
  5.3.2 螺旋板载荷试验第68-69页
  5.3.3 扁铲侧胀试验第69-70页
  5.3.4 静力触探第70-71页
  5.3.5 标准贯入试验第71-73页
 5.4 室内开展的土工测试第73-75页
  5.4.1 试验方法第73页
  5.4.2 开展的工作第73页
  5.4.3 试验结果第73-75页
 5.5 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承载力的确定与分析第75-79页
  5.5.1 承载力的确定第75-78页
  5.5.2 利用不同试验方法确定的承载力比较分析第78-79页
 5.6 利用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第79-81页
  5.6.1 理论公式的选取第79-81页
  5.6.2 利用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第81页
 5.7 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第81-84页
  5.7.1 相关经验公式第82-83页
  5.7.2 经验公式的检验第83-84页
6 结论与建议第84-86页
 6.1 结论第84-85页
 6.2 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第85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89页
附录第89-107页
致谢第107页

论文共1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脂肝妥胶囊的研制
下一篇: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