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剂学论文

脂质体作为靶向淋巴转移性肿瘤的药物载体研究

摘要第1-11页
Abstract第11-14页
前言第14-27页
第1章 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靶向淋巴系统的效率第27-52页
 Ⅰ 相关脂质膜材料的合成第27-32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27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27-30页
   ·甲氧基聚乙二醇—磷脂酰乙醇胺的制备第27-28页
   ·二乙三胺五醋酸—磷脂酰乙醇胺的制备第28-29页
   ·阳离子化胆固醇的制备第29-30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30-31页
   ·甲氧基聚乙二醇—磷脂酰乙醇胺的鉴别第30页
   ·二乙三胺五醋酸—磷脂酰乙醇胺的鉴别第30-31页
   ·阳离子化胆固醇的鉴别第31页
  4.小结第31-32页
 Ⅱ 皮下注射后脂质体淋巴靶向性第32-42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32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·脂质体的制备第32页
   ·脂质体形态、粒径与Zeta电位的测定第32-33页
   ·脂质体定量检测第33页
   ·脂质体放射性标记第33-34页
   ·脂质体淋巴靶向性验证第34页
   ·脂质体理化性质对淋巴靶向性的影响第34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34-42页
   ·脂质体的形态、粒径和Zeta电位第34-37页
   ·脂质体浓度测定结果第37页
   ·脂质体~(99m)TC标记结果第37页
   ·脂质体组织分布第37-38页
   ·脂质体理化性质对淋巴靶向的影响第38-42页
     ·脂质体粒径对淋巴结摄取和注射部位残留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·脂质体表面电荷对淋巴结摄取与注射局部残留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·脂质体表面PEG的包覆对淋巴结摄取与注射局部残留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4.小结第42页
 Ⅲ 皮下注射后脂质体淋巴吸收的动力学第42-49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42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42-44页
   ·皮下注射后脂质体的药动学第42-44页
   ·动物实验第44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44-48页
   ·注射部位吸收动力学第44-46页
   ·淋巴结动力学参数第46-47页
   ·血管内动力学第47-48页
  4.小结第48-49页
 本章总结第49页
 参考文献第49-52页
第2章 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脂质体淋巴吸收和分布的影响第52-80页
 Ⅰ 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脂质体稳定性影响第52-59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52-53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53-54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在右旋糖酐溶液中的稳定性第53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在不同右旋糖酐衍生物中的稳定性第53-54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在右旋糖酐衍生物溶液中的形态变化第54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54-59页
   ·右旋糖酐对阿霉素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  ·浓度对阿霉素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分子量对阿霉素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·右旋糖酐衍生物对阿霉素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第56-58页
     ·右旋醣酐衍生物溶液的Zeta电位差异第56-57页
  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在右旋糖酐衍生物溶液中的稳定性第57-58页
   ·右旋糖酐衍生物对阿霉素脂质体形态变化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4.小结第59页
 Ⅱ 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脂质体淋巴吸收和淋巴结蓄积的影响第59-67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59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59页
   ·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脂质体给药部位残留和淋巴结分布的影响第59页
   ·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脂质体淋巴吸收动力学的影响第59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59-67页
   ·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脂质体给药部位残留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·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脂质体淋巴结分布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·右旋糖酐荷电性对脂质体皮下注射后药动学的影响第62-67页
     ·注射部位吸收动力学第62-64页
     ·淋巴结动力学参数第64-65页
     ·血管内动力学第65-67页
  4.小结第67页
 Ⅲ 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体外巨噬细胞摄取脂质体的影响第67-77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67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67-69页
   ·巨噬细胞RAW264.7的培养第67-68页
   ·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实验第68-69页
   ·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的影响第69页
   ·巨噬细胞对右旋糖酐的摄取作用第69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69-77页
   ·巨噬细胞RAW264.7的形态第69-70页
   ·巨噬细胞对脂质体的吞噬第70-73页
     ·巨噬细胞量与脂质体吞噬量的关系第70页
     ·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量与时间的关系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量与脂质体浓度的关系第71-72页
     ·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后的荧光照片第72-73页
   ·右旋糖酐及其衍生物对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的影响第73-76页
     ·Dx衍生物浓度对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·Dx衍生物对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体动力学的影响第74页
     ·Dx衍生物对巨噬细胞吞噬不同浓度脂质体的抑制第74-76页
   ·右旋糖酐与巨噬细胞结合的荧光照片第76-77页
  4.小结第77页
 本章总结第77-78页
 参考文献第78-80页
第3章 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第80-106页
 Ⅰ 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第80-89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80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80-83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第80-81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处方及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第81-82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理化性质研究第82-83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83-89页
   ·处方及工艺对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第83-87页
     ·脂质膜材料对包封率的影响第83-84页
     ·内水相缓冲盐对包封率的影响第84-85页
     ·包载温度和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第85页
     ·脂质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 ·化学梯度对包封率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的理化特性第87-89页
  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含量测定结果第87-88页
  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结果第88页
  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的粒径与表面电位第88-89页
  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的显微观察结果第89页
  4.小结第89页
 Ⅱ 阿霉素包载进入脂质体的动力学过程第89-94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89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89-92页
   ·阿霉素与不同盐根形成聚集体解离常数的推算第89-90页
   ·阿霉素反向进入脂质体的动力学过程第90-91页
     ·化学梯度法包载阿霉素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90-91页
     ·影响包封速度常数k的因素第91页
   ·“阿霉素反向进入脂质体”过程表观活化能的求算第91-92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92-94页
   ·不同“阿霉素-盐”聚集体的解离常数第92页
     ·阿霉素在不同缓冲盐中产生沉淀的浓度第92页
     ·不同“阿霉素-盐”聚集体的结合常数第92页
   ·阿霉素反向进入脂质体的速度常数k第92-94页
   ·“阿霉素反向进入脂质体”过程的表观活化能第94页
  4.小结第94页
 Ⅲ 阿霉素脂质体体外稳定性研究第94-100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94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94-97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体外泄漏动力学第94-97页
   ·影响阿霉素脂质体泄漏的因素第97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97-100页
   ·脂质体膜稳定性对阿霉素泄漏的影响第97-98页
   ·介质pH对阿霉素泄漏的影响第98-99页
   ·内水相缓冲盐对阿霉素泄漏的影响第99-100页
  4.小结第100页
 Ⅳ 阿霉素脂质体体内稳定性研究第100-103页
  1.材料和仪器第100页
  2.实验方法第100-101页
   ·大鼠血浆中阿霉素浓度检测方法第100-101页
   ·阿霉素脂质体大鼠体内的稳定性实验第101页
  3.结果与讨论第101-103页
   ·血浆中阿霉素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第101页
   ·不同盐型阿霉素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第101-103页
  4.小结第103页
 本章总结第103-104页
 参考文献第104-106页
第4章 DEAE-右旋醣酐对阿霉素脂质体组织损伤的影响第106-112页
 1.材料和仪器第106页
 2.实验方法第106页
 3.结果与讨论第106-111页
 4.小结第111页
 参考文献第111-112页
第5章 叶酸修饰脂质体的体外靶向性研究第112-121页
 1.材料和仪器第112页
 2.实验方法第112-114页
   ·叶酸修饰脂质材料(Folate-PEG-HSPE)的合成第112-113页
   ·叶酸-脂质体-阿霉素的制备第113页
   ·细胞中阿霉素的分析方法第113-114页
   ·叶酸-脂质体-阿霉素体外靶向性第114页
 3.结果与讨论第114-119页
   ·Folate-PEG-HSPE的鉴别第114-115页
   ·表面修饰叶酸对阿霉素脂质体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·叶酸-脂质体-阿霉素的含量与包封率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·叶酸-脂质体-阿霉素的粒径与Zeta电位第116页
   ·细胞中阿霉素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第116页
   ·叶酸-脂质体-阿霉素对体外KB细胞的靶向性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·KB细胞摄取阿霉素量与时间的关系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KB细胞摄取阿霉素量与给药浓度的关系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·游离叶酸对KB细胞摄取叶酸-脂质体-阿霉素的影响第118-119页
 4.小结第119页
 参考文献第119-121页
结论与展望第121-125页
 1.结论第121-123页
 2.创新与发现第123页
 3.展望第123-125页
致谢第125-126页
论文独创性声明第126页
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CDMA 1X网络位置服务系统设计
下一篇:多齿N-杂环卡宾—铑络合物催化芳基硼酸与醛的加成反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