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前言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34页 |
| 1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| 第11-23页 |
| ·单存性肥胖症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| ·单纯性肥胖症 | 第11页 |
| ·继发性肥胖病 | 第11-12页 |
| ·药源性肥胖 | 第12页 |
| ·肥胖的标准 | 第12-14页 |
| ·肥胖症的诊断 | 第12-14页 |
| ·肥胖的原因 | 第14-16页 |
| ·关于人体产生肥胖的学说 | 第14-16页 |
| ·肥胖的流行病学 | 第16页 |
| ·世界流行现状 | 第16页 |
| ·中国流行现状 | 第16页 |
| ·肥胖的相关疾病 | 第16-21页 |
| ·高血压 | 第17-18页 |
| ·脑卒中 | 第18页 |
| ·2型糖尿病 | 第18-19页 |
| 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| 第19页 |
| ·冠心病 | 第19-20页 |
| ·脂肪肝 | 第20页 |
| ·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| 第20页 |
| ·关节病变 | 第20-21页 |
| ·肥胖的治疗 | 第21-23页 |
| ·减肥的西药治疗 | 第21-22页 |
| ·行为矫正疗法 | 第22页 |
| ·外科减肥术 | 第22-23页 |
| 2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| 第23-31页 |
| ·综合古代对肥胖的阐述 | 第23-27页 |
| ·《黄帝内经》论肥胖的形成 | 第23页 |
| ·《黄帝内经》指出肥胖为许多疾病的病机 | 第23页 |
| ·肥胖的治疗 | 第23-24页 |
| ·《黄帝内经》论肥胖的分型 | 第24-25页 |
| ·其他不同时期对肥胖的认识 | 第25-26页 |
| ·肥胖病的病机病位 | 第26-27页 |
| ·肥胖的分型 | 第27-29页 |
| ·辨虚实 | 第27页 |
| ·辨脏腑 | 第27-29页 |
| ·针灸治疗肥胖的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·耳针治疗 | 第29-30页 |
| ·体针 | 第30页 |
| ·灸法 | 第30-31页 |
| ·穴位埋线法 | 第31页 |
| 3 针灸减肥的机理 | 第31-33页 |
| ·肥胖发生机制 | 第31-32页 |
| ·作用于下丘脑的生物因子 | 第31页 |
| ·作用于脂肪细胞的生物因子 | 第31-32页 |
| ·胰岛素抵抗(IR) | 第32页 |
| ·游离脂肪酸在单纯性肥胖的作用 | 第32-33页 |
| ·游离脂肪酸(FFA) | 第32页 |
| ·游离脂肪酸与肥胖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| 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34-44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页 |
| ·实验动物 | 第34页 |
| ·药品与试剂 | 第34页 |
| ·仪器 | 第34页 |
| 2 实验方法 | 第34-36页 |
| ·动物分组 | 第34页 |
| ·模型制备 | 第34-35页 |
| ·干预方法 | 第35页 |
| ·取穴 | 第35页 |
| ·操作 | 第35页 |
| ·取材 | 第35-36页 |
| ·检测指标 | 第36页 |
| 3 数据处理 | 第36页 |
| 4 结果 | 第36-44页 |
| ·整体情况 | 第36-37页 |
| ·造模后大鼠体重 | 第37页 |
| ·治疗阶段 | 第37-44页 |
| ·针灸对营养性肥胖大鼠体重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·不同部位脂肪湿重的比较 | 第39-40页 |
| ·各组血糖和胰岛素的比较 | 第40-42页 |
| ·针灸对营养性肥胖大鼠游离性脂肪酸(FFA)含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肝脏组织形态学比较 | 第43-44页 |
| 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44-46页 |
| 1 针灸疗法 | 第44-45页 |
| ·针灸的概述 | 第44页 |
| ·穴位选择 | 第44-45页 |
| 2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的影响 | 第45页 |
| ·造模后 | 第45页 |
| ·治疗20天后 | 第45页 |
| 3 针灸干预肥胖病游离脂肪酸的研究概况 | 第45-46页 |
|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55-56页 |
| 附图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