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终始观的探讨及临床运用
| 目录 | 第1-6页 |
| 导言 | 第6-7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上篇 文献综述 | 第9-19页 |
| 1 综述摘要 | 第9页 |
| 2 关键词 | 第9页 |
| 3 《灵枢》溯源·客观存在的矛盾 | 第9-10页 |
| ·根结(五输穴)流注 | 第9页 |
| ·营气流注 | 第9-10页 |
| 4 历史沿革 | 第10-13页 |
| ·《本输》为先的先秦古意 | 第10-11页 |
| ·魏晋《甲乙》中的两说并行 | 第11-12页 |
| ·《营气》反先的两宋分水岭 | 第12-13页 |
| ·宋后各家 | 第13页 |
| 5 当代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| ·临床研究·实验室旁证 | 第13-14页 |
| ·各家文献·理论探讨 | 第14-15页 |
| ·依据运载物质内涵 | 第14页 |
| ·依据经气的继行系统 | 第14页 |
| ·根据文献源流整理 | 第14-15页 |
| 6 现状与症结 | 第15-16页 |
| ·“过从而不相关”的二大独立经络辨证体系的形成 | 第15-16页 |
| ·逆顺取舍影响临床疗效 | 第16页 |
| 7 分析与展望 | 第16-19页 |
| 中篇 理论再探 | 第19-26页 |
| 1 经脉的终始流注 | 第19-20页 |
| ·经典原文 | 第19页 |
| ·经脉终始流注本质——气血阴阳流注 | 第19页 |
| ·二种流注——阴阳离合,以血为盟 | 第19-20页 |
| 2 终始概念与阴阳、气血、经脉的关系 | 第20-26页 |
| ·涵盖阴阳的终始概念 | 第20-21页 |
| ·血气的终始——营合阳气便为血 | 第21-22页 |
| ·阳化气,神明秉成 | 第21-22页 |
| ·阴成形,生身以奉 | 第22页 |
| ·经脉的终始——三阴三阳,十二正经 | 第22-26页 |
| ·十二经的阴阳离合 | 第22-23页 |
| ·阴阳离合决定的两条经脉特殊循行部位 | 第23-24页 |
| ·足厥阴肝经 | 第23页 |
| ·足阳明胃经 | 第23-24页 |
| ·阳气/营气的循行方向及补泻 | 第24-26页 |
| 下篇 阴阳终始观的临床运用 | 第26-57页 |
|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| 第26-35页 |
| 临床资料 | 第26-29页 |
| 1 研究对象 | 第26-27页 |
| 2 采集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3 治疗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诊疗标准 | 第29-31页 |
| 1 诊断标准 | 第29-30页 |
| 附:心身疾病 | 第29-30页 |
| 2 疗效标准 | 第30-31页 |
|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1 技术路线 | 第31页 |
| 2 研究步骤 | 第31-32页 |
| 3 数据录入及统计 | 第32-33页 |
| 结论 | 第33-35页 |
| 1 阴阳终始流注观充实了针灸临床经络辨证体系 | 第33-34页 |
| 2 阴阳终始观下的经络辨证体系具有临床普适性 | 第34-35页 |
| 第二部分 讨论与总结 | 第35-57页 |
| 1 经络辨证的临证要点 | 第35-51页 |
| ·诊断与治则 | 第35-43页 |
| ·一别阴阳,阳气为先——八纲脏腑,定性定位 | 第35-38页 |
| ·二察气血,重竭则伤——经脉气血,倍盛相移 | 第38-42页 |
| 附:脉象再解 | 第42-43页 |
| ·治法 | 第43-50页 |
| ·阴阳配穴(组方)法 | 第43-46页 |
| ·本经根结 | 第43页 |
| ·气血升降 | 第43-44页 |
| ·内搜外达 | 第44页 |
| ·子母相合 | 第44-45页 |
| ·化源标本 | 第45-46页 |
| ·因势配穴(组方)法 | 第46-48页 |
| ·因病性/位之势 | 第46页 |
| ·因疾病传变之势 | 第46-47页 |
| 附:放血他说 | 第47-48页 |
| ·因时配穴(组方)法 | 第48-50页 |
| ·疗效判定 | 第50-51页 |
| 2 阴阳终始观下的经络辨证体系的临床优势 | 第51-55页 |
| ·便秘案(心身疾病) | 第52-53页 |
| ·辨证治疗 | 第52页 |
| ·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舌、齿、腭痛症案(心身疾病) | 第53-55页 |
| ·辨证治疗 | 第53-54页 |
| ·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3 解决的问题 | 第55页 |
| 4 总结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1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 | 第62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