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-15页 |
| 1.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、意义 | 第9-12页 |
| 1.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4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我国港口投融资渠道与港口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 | 第15-32页 |
| 2.1 港口投融资的概述 | 第15-18页 |
| 2.2 我国港口投融资环境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2.2.1 对我国港口政策法律环境的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2.2.2 对我国港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2.3 我国目前港口投融资渠道分析 | 第20-28页 |
| 2.3.1 投资主体分析 | 第20页 |
| 2.3.2 我国港口投融资历史回顾、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0-24页 |
| 2.3.3 我国港口资金来源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2.3.4 港口投融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| 2.3.5 未来我国港口投资的资金需求预测 | 第27-28页 |
| 2.4 我国港口管理模式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2.4.1 我国港口管理模式的历史和现状 | 第28-30页 |
| 2.4.2 我国港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| 第三章 世界港口投融资和港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2-47页 |
| 3.1 世界港口投融资方式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3.1.1 世界各国港口投融资现状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3.1.2 世界港口投融资多元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| 第33页 |
| 3.1.3 世界港口投融资的趋势 | 第33-36页 |
| 3.2 世界港口管理模式分析 | 第36-47页 |
| 3.2.1 世界港口管理模式的现状 | 第36-39页 |
| 3.2.2 各国港口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| 第39-44页 |
| 3.2.3 世界港口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| 第44-47页 |
| 第四章 地主港模式的理论分析 | 第47-75页 |
| 4.1 地主港模式的概念和形式 | 第47-48页 |
| 4.1.1 地主港模式的概念 | 第47页 |
| 4.1.2 地主港管理模式的两种形式 | 第47-48页 |
| 4.2 地主港模式的主要特性 | 第48-51页 |
| 4.2.1 地主港模式的主要特点 | 第48-49页 |
| 4.2.2 地主港模式的优点 | 第49-51页 |
| 4.3 国外港口采用地主港模式的经验分析 | 第51-58页 |
| 4.3.1 国外港口采用地主港模式现状 | 第51-57页 |
| 4.3.2 从国外地主港模式中得到的启示 | 第57-58页 |
| 4.4 地主港融资模式与港口项目融资新方式的比较研究 | 第58-68页 |
| 4.4.1 地主港模式和BOT的比较研究 | 第59-66页 |
| 4.4.2 地主港模式和其他项目融资新方式的比较分析 | 第66-68页 |
| 4.5 我国港口管理模式与地主港模式的比较研究 | 第68-69页 |
| 4.6 对我国集装箱港口采用地主港模式的经济理论分析 | 第69-74页 |
| 4.6.1 地主港模式的产权分析 | 第69-71页 |
| 4.6.2 集装箱港口运用地主港模式前后内部行为的博弈分析 | 第71-74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我国地主港模式的发展条件分析 | 第75-86页 |
| 5.1 我国建立地主港模式的必要性 | 第75-79页 |
| 5.1.1 建设港口基础设施融资的需要 | 第75页 |
| 5.1.2 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 | 第75-79页 |
| 5.2 我国建立地主港模式的有利条件 | 第79-80页 |
| 5.3 我国港口建立地主港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| 第80-81页 |
| 5.4 我国港口运用地主港模式的前景与潜在的问题 | 第81-83页 |
| 5.5 对我国港口运用地主港模式的建议 | 第83-86页 |
| 结论 | 第86-87页 |
| 附录1: 主要国家港口管理模式和投融资体制概述 | 第87-89页 |
| 附录2: 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 | 第89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
| 结束语 | 第92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