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前言 | 第11-13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3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3-35页 |
| ·体质工作的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党和国家重视高校学生的体质 | 第14-15页 |
| ·高校学生体育向法制化迈进 | 第15-16页 |
| ·我国体质的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| 第16-22页 |
| ·体质动态变化情况分析 | 第16-20页 |
| ·体质变化的原因分析 | 第20-22页 |
| ·促进改善高校学生体质问题的解决措施 | 第22-27页 |
| ·加强课内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 | 第23-24页 |
| ·健美操课课程现状与效果 | 第24-27页 |
| ·高校抗阻力量练习的现状 | 第27-35页 |
| ·基本现状 | 第27-31页 |
| ·弹性抗阻 | 第31-33页 |
| ·高校女生抗阻练习的现状 | 第33-35页 |
|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| 第35-41页 |
| ·研究任务 | 第35-36页 |
| ·研究设计 | 第36-38页 |
| ·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37页 |
| ·实施过程中难点、重点及注意方面 | 第37-38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3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8-41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38-39页 |
| ·实验法 | 第39-41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41页 |
| 4.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59页 |
| ·柔性抗阻健身操的创编 | 第41-47页 |
| ·创编原则 | 第41-42页 |
| ·动作编排 | 第42-45页 |
| ·成套操的设计 | 第45-47页 |
| ·柔性抗阻健身操的健身效果观察 | 第47-54页 |
| ·柔性抗阻健身操第一阶段练习健身效果观察 | 第47-50页 |
| ·柔性抗阻健身操第二阶段练习健身效果观察 | 第50-54页 |
| ·课内外一体化实验观察 | 第54-59页 |
| ·实验前ER与CR两组高校女生体质状况、心理对比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·十二周对比试验对高校女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·十二周对比试验对高校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5 讨论 | 第59-62页 |
| ·十二周SR动作选择条件及处方 | 第59-61页 |
| ·十二周SR处方 | 第59-60页 |
| ·SR基本动作的遴选 | 第60-61页 |
| ·十二周ER训练监控 | 第61页 |
| ·十二周SR实验后16项指标分析 | 第61页 |
| ·十二周ER实验后36项指标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·课内外一体化实验观察 | 第62页 |
| 6 结论与建议 | 第62-64页 |
| ·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·建议 | 第63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92页 |
| 附件A 柔性抗阻单一动作(简称SR)图解及要领 | 第68-81页 |
| 附件B 柔性抗阻健身操动作要领及图解 | 第81-85页 |
| 附件C 2009年高校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登录卡片 | 第85-87页 |
| 附件D:ER、SR云南师范大学2007级学生体质相关测试指标(部分指标为国民体质监测指标) | 第87-89页 |
| 附件E:ER、SR云南师范大学2007级学生体质相关指标测试方法#82 | 第89-92页 |
|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