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| 第16-26页 |
·生态安全理论 | 第16-20页 |
·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| 第16-17页 |
·生态安全概念的内涵和特点 | 第17-18页 |
·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·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生态安全评价基础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理论 | 第22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| 第22-26页 |
·综合评价范式 | 第22-23页 |
·生态模型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其它方法 | 第24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选用BP神经网络方法的原因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BP神经网络原理及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 | 第26-39页 |
·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| 第26-27页 |
·神经网络 | 第26页 |
·人工神经网络概念和特点 | 第26-27页 |
·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--人工神经元 | 第27页 |
·BP算法 | 第27-35页 |
·BP算法 | 第27-29页 |
·激活函数 | 第29-31页 |
·BP网络结构 | 第31页 |
·BP算法的理论基础 | 第31-35页 |
·BP神经网络方法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 | 第35-36页 |
·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仿真与模拟 | 第35-36页 |
·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测度 | 第36页 |
·水文预测与环境预测 | 第36页 |
·BP神经网络方法在生态环境方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·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整体设计和参数确定 | 第36-37页 |
·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的确定 | 第37页 |
·输入、输出设计 | 第37-38页 |
·方法应用结果的分析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区域生态安全的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 | 第39-50页 |
·设计原则 | 第39-40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基本流程 | 第40-41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单元选取和等级划分 | 第41-42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单元的确定 | 第41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的划分 | 第41-42页 |
·基于PSR扩展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2-45页 |
·压力-状态-响应模型的概念和基本框架 | 第42-43页 |
·针对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PSR扩展模型框架 | 第43-44页 |
·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44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步骤 | 第44-45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造 | 第46-50页 |
·BP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设计 | 第46-47页 |
·网络结构确定 | 第47-49页 |
·样本构建 | 第49页 |
·误差分析 | 第49页 |
·模型整体分析和压力、状态、响应分析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区域生态安全的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| 第50-65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| 第50-55页 |
·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突出 | 第50-51页 |
·土地退化严重 | 第51-52页 |
·自然生态系统受损 | 第52-53页 |
·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| 第53页 |
·巢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53-54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问题的重点 | 第54-55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5-57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确定 | 第57-59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BP神经网络方法的应用 | 第59-62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压力因子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59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因子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59-61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响应因子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61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61-62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度的分级标准 | 第62-63页 |
·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计算结果 | 第63-64页 |
·促进巢湖流域生态安全态势进入良性循环的措施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