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——唐君毅形上学研究
导言 | 第1-23页 |
一、问题的缘起 | 第9-12页 |
二、形上学在唐君毅哲学中的地位 | 第12-14页 |
三、唐君毅形上学的意义 | 第14-20页 |
四、研究方法、步骤与创新 | 第20-23页 |
第一章 道德自我的确立 | 第23-55页 |
第一节 仿徨与追寻 | 第23-28页 |
一、从心物二元论到进化论 | 第23-26页 |
二、唯心论转向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道德人生道德自我的出发点 | 第28-36页 |
一、道德自我的发生原因 | 第28-32页 |
二、道德生活的内涵 | 第32-35页 |
三、道德生活之可能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心之本体道德自我之根源 | 第36-43页 |
一、心之本体的证明 | 第37-39页 |
二、心之本体的本质 | 第39-40页 |
三、心之本体的表现 | 第40-43页 |
第四节 道德自我之进路 | 第43-46页 |
一、人的宇宙是精神实在 | 第43-44页 |
二、个体人格之超升 | 第44-46页 |
第五节 道德自我之建立与孟子的性善论 | 第46-55页 |
第二章 道德自我的展开——人文世界之化成 | 第55-84页 |
第一节 文化与道德自我 | 第55-59页 |
一、文化的内涵 | 第55-57页 |
二、文化与道德自我 | 第57-58页 |
三、文化的性质与类型 | 第58-59页 |
第二节 纯粹文化与道德理性 | 第59-70页 |
一、哲学、科学与道德理性 | 第60-63页 |
二、艺术与文学 | 第63-65页 |
三、宗教与道德 | 第65-70页 |
第三节 社会文化与道德理性 | 第70-84页 |
一、家庭道德 | 第70-73页 |
二、经济意识 | 第73-75页 |
三、政治与道德理性 | 第75-81页 |
四、体育、军事、法律与教育 | 第81-84页 |
第三章 心灵九境 | 第84-113页 |
第一节 感通之境 | 第84-91页 |
一、生命、存在与心灵、境界 | 第84-86页 |
二、感通的认识论 | 第86-89页 |
三、感通、无蔽与敞开 | 第89-91页 |
第二节 客观境 | 第91-98页 |
一、经验之我与超越之我 | 第92-94页 |
二、依类成化与知类通达 | 第94-96页 |
三、因化果生与乾坤之道 | 第96-98页 |
第三节 主观境 | 第98-105页 |
一、感摄与感通 | 第98-100页 |
二、意义与观照 | 第100-102页 |
三、德行 | 第102-105页 |
第四节 超主客观境 | 第105-113页 |
一、神界 | 第106-107页 |
二、我法二空与众生普度 | 第107-109页 |
三、天德流行与尽性立命 | 第109-113页 |
第四章 对唐君毅形上学之省察 | 第113-149页 |
第一节 唐君毅的形上学观 | 第113-119页 |
一、形而上学问题 | 第113-115页 |
二、辩证发展观 | 第115-116页 |
三、天人合德、生生变易与心性论 | 第116-118页 |
四、外向到内求与系统思维 | 第118-119页 |
第二节 唐君毅的形上学体系之特色 | 第119-130页 |
一、辨证发展 | 第119-124页 |
二、形上学与知识论之融合 | 第124-126页 |
三、心灵的升进与多维向度 | 第126-128页 |
四、形上学建构方法 | 第128-130页 |
第三节 唐君毅形上学对中西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| 第130-143页 |
一、对德性之知与知识之知之关系与辨别 | 第130-135页 |
二、以“我注六经”方式解释传统哲学 | 第135-137页 |
三、理性主义之归趋 | 第137-143页 |
第四节 唐君毅形上学的意义与缺失 | 第143-149页 |
一、意义 | 第143-145页 |
二、缺失 | 第145-1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9-157页 |
一、唐君毅本人著作 | 第149-150页 |
二、关于唐君毅的研究著作 | 第150-151页 |
三、关于唐君毅的研究论文 | 第151-154页 |
四、其他参考文献 | 第154-157页 |
后记 | 第157-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