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-8页 |
| 第二章 交易过程 | 第8-11页 |
| 第三章 TCL集团经营战略分析 | 第11-30页 |
| ·TCL集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TCL集团的彩电业务 | 第12-13页 |
| ·TCL集团的移动电话业务 | 第13-14页 |
| ·TCL集团的竞争弱势 | 第14-17页 |
| ·集团的规模尚小、实力偏弱 | 第15页 |
| ·在核心技术方面仍依赖国外厂商 | 第15-16页 |
| ·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 | 第16页 |
| ·集团尚缺乏足够的国际化优秀人才 | 第16-17页 |
| ·TCL集团面临的挑战 | 第17-19页 |
| ·彩电行业产能过剩,产品价格竞争激烈 | 第17-18页 |
| ·核心技术的获取 | 第18页 |
| ·国际化经营的挑战 | 第18-19页 |
| ·TCL集团的机遇 | 第19-21页 |
| ·中国经济不断增长--稳固的国内市场 | 第19-20页 |
| ·全球化进一步加强,国际市场开拓成为可能 | 第20页 |
| ·行业技术开始升级换代 | 第20-21页 |
| ·TCL集团在国内的并购活动 | 第21-22页 |
| ·TCL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| 第22-25页 |
| ·收购德国施耐德的彩电业务 | 第23页 |
| ·与Thomson集团签署合资备忘录 | 第23-25页 |
| ·TCL集团IPO和换股吸收合并TCL通讯的理由 | 第25-30页 |
| ·扩大集团的优质资产规模 | 第25-28页 |
| ·为集团发展获取融资平台 | 第28页 |
| ·优化资本结构 | 第28-29页 |
| ·实施业务重组,简化股权结构 | 第29-30页 |
| 第四章 交易设计与政府管制 | 第30-39页 |
| ·集团IPO和换股吸收合并互为前提 | 第30-31页 |
| ·审批程序 | 第30-31页 |
| ·定向增发,换股收购,市值定价 | 第31-33页 |
| ·渐次增持,加强控制 | 第33-34页 |
| ·TCL通讯增资TCL移动 | 第33页 |
| ·TCL集团增持TCL通讯股权 | 第33-34页 |
| ·债务90天公告期豁免 | 第34-35页 |
| ·豁免要约收购 | 第35-36页 |
| ·要约收购 | 第35页 |
| ·要约收购义务的豁免: | 第35-36页 |
| ·证监会的态度 | 第36-37页 |
| 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态度--MBO和ESOP | 第37-39页 |
| ·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| 第37-38页 |
| ·历次授权经营奖励和股权变动 | 第38-39页 |
| 第五章 投资者关系 | 第39-43页 |
| ·信息披露 | 第39-41页 |
| ·法律法规规定的信息披露规范 | 第39-40页 |
| ·法律法规对收购双方董事会的监督 | 第40-41页 |
| ·独立董事征集投票权及催告程序 | 第41-42页 |
| ·投资者决策 | 第42-43页 |
| 第六章 获利分析 | 第43-53页 |
| ·TCL通讯流通股东利益分析 | 第43-51页 |
| ·对折股价格的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·TCL集团IPO价格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·合并前后TCL通讯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盈利变化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由于TCL集团首次公开发行的一、二级市场价差造成的TCL通讯流通股股东的收益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·TCL集团股东利益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TCL集团每股盈利和每股净资产变化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53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附录 | 第59-64页 |
| 致谢及声明 | 第64-65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