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27页 |
·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·植物抗旱性的类型 | 第12-13页 |
·水稻形态、生理性状与抗旱性 | 第13-15页 |
·渗透调节作用与抗旱性 | 第15-17页 |
·抗氧化防御系统与耐旱性 | 第17页 |
·ABA与抗旱性 | 第17-18页 |
·Lea蛋白的保护作用 | 第18页 |
·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| 第18-25页 |
·QTL定位群体 | 第18-19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 | 第19-20页 |
·主要的QTL定位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QTL动态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影响QTL定位精确度的因素 | 第22-23页 |
·QTL定位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DH群体和RIL群体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 | 第27-3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作图群体 | 第27页 |
·RFLP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SSR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RFLP资料及SSR资料的收集及计算机分析 | 第30页 |
·数据转换 | 第30页 |
·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| 第30-32页 |
·图谱的构建 | 第32页 |
·讨论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水、旱稻DH群体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| 第35-4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试验材料及种植 | 第35页 |
·性状测量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1页 |
·DH群体及亲本的表型值 | 第36-37页 |
·根系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及其对抗旱系数的通径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抗旱类型与敏旱类型根系性状的特点 | 第38页 |
·根系性状QTL定位 | 第38-40页 |
·表现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的QTL | 第40-41页 |
·讨论 | 第41-44页 |
第四章 水、旱稻根系性状发育动态的QTL定位 | 第44-5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实验材料及种植 | 第44页 |
·性状测定方法 | 第44页 |
·数据分析及QTL定位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结果和分析 | 第45-50页 |
·表型值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QTL动态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根系性状动态QTL的基因网络 | 第50页 |
·讨论与结论 | 第50-55页 |
第五章 渗透势与抗旱性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| 第55-6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试验材料及种植方式 | 第55页 |
·性状测定方法 | 第55页 |
·数据分析及QTL定位 | 第55-5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1页 |
·水、旱条件下DH、RIL群体及其亲本渗透势均值及变化范围 | 第56页 |
·DH群体和RIL群体渗透势间及其与单株产量、抗旱系数间的相关 | 第56-58页 |
·渗透势QTL定位结果 | 第58-61页 |
·讨论与结论 | 第61-64页 |
第六章 水、旱条件下水稻叶片水势和气孔阻力的QTL定位 | 第64-69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4-65页 |
·试验材料及种植 | 第64页 |
·性状测定方法 | 第64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64-65页 |
·结果和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DH群体、RIL群体及亲本的表型值 | 第65页 |
·叶片水势、气孔阻力与单株产量、抗旱系数的相关 | 第65-66页 |
·DH群体、RIL群体叶片水势、气孔阻力的QTL | 第66-67页 |
·讨论 | 第67-69页 |
第七章 水、旱条件下水稻茎秆主要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| 第69-75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9-70页 |
·试验材料及种植 | 第69页 |
·性状测定方法 | 第69-70页 |
·QTL分析 | 第70页 |
·结果 | 第70-72页 |
·DH系及亲本均值及变化范围 | 第70页 |
·茎基粗、茎秆长、茎秆强度间的相关性 | 第70-71页 |
·水、旱条件下茎基粗、茎秆长、茎秆强度的QTL | 第71-72页 |
·讨论 | 第72-75页 |
第八章 水、旱条件下DH群体及RIL群体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| 第75-8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试验材料种植和性状考查 | 第75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结果和分析 | 第76-79页 |
·DH群体、RIL群体及亲本的抗旱系数 | 第76页 |
·DH群体、RIL群体及亲本的均值及变化范围 | 第76-77页 |
·水、旱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及与抗旱系数间的相关分析 | 第77-78页 |
·水、旱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讨论 | 第79-81页 |
第九章 水、旱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性状QTL分析 | 第81-9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1页 |
·试验材料种植和性状考查 | 第81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81页 |
·结果和分析 | 第81-87页 |
·DH群体及亲本的表型值 | 第81-82页 |
·水、旱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QTL分析 | 第82-87页 |
·不同条件下产量性状QTL的表达特点 | 第87页 |
·讨论 | 第87-92页 |
第十章 总结与结论 | 第92-96页 |
·不同抗旱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抗旱选择指标 | 第92-93页 |
·RIL群体与DH群体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比较 | 第93-94页 |
·抗旱相关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主要标记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 | 第96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附录1: RFLP标记及SSR标记电泳图版 | 第106-107页 |
附录2: 根管培养及根系性状考查 | 第107-108页 |
附录3: DH群体及RIL群体主要抗旱相关性状值 | 第108-11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4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