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2 人类思想史上的幸福观追溯 | 第11-20页 |
·中国思想史上的幸福观 | 第11-13页 |
·儒家幸福观 | 第11-12页 |
·道家幸福观 | 第12页 |
·佛家幸福观 | 第12-13页 |
·西方思想史上的幸福观 | 第13-16页 |
·理性主义幸福观 | 第13-15页 |
·感性主义幸福观 | 第15-16页 |
·基督教神学幸福观 | 第16页 |
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产生 | 第16-20页 |
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萌芽时期 | 第16-17页 |
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过程 | 第17-19页 |
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终问世 | 第19-20页 |
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解读 | 第20-32页 |
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来源 | 第20-23页 |
·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表现 | 第20-21页 |
·追求幸福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过程 | 第21-22页 |
·追求幸福是人的需要的满足 | 第22-23页 |
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维度 | 第23-25页 |
·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鲜明旗帜 | 第23页 |
·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前提 | 第23-24页 |
·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内容 | 第24-25页 |
·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高境界 | 第25页 |
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特征 | 第25-28页 |
·个人与社会相结合 | 第25-26页 |
·社会与自然相统一 | 第26-27页 |
·享受与劳动相结合 | 第27-28页 |
·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| 第28页 |
·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的保障 | 第28-32页 |
·人的“类特性”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29-30页 |
·人的“社会性”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30-32页 |
4 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构建 | 第32-41页 |
·当前社会幸福观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| 第32-36页 |
·当前社会幸福观的困境 | 第32-34页 |
·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| 第34-36页 |
·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具体内容 | 第36-38页 |
·以坚持奉献和集体主义为基本价值导向 | 第36-37页 |
·以追求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| 第37页 |
·以创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理想状态 | 第37-38页 |
·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途径 | 第38-41页 |
·加快发展物质生产增强国人幸福感 | 第38-39页 |
·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幸福和谐发展 | 第39页 |
·完善幸福评价机制引导人们正确的追求 | 第39-41页 |
5 结论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5-4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