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绪论 | 第1-13页 |
1.1 钢管混凝土的特点与发展历程 | 第7-8页 |
1.2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现状及其应用 | 第8-9页 |
1.3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结构型式 | 第9-10页 |
1.4 钢管混凝土拱桥动力学特性研究的发展状况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拱桥振动理论 | 第13-22页 |
2.1 拱桥振动理论的发展 | 第13页 |
2.2 影响拱桥振动的因素 | 第13-14页 |
2.3 拱桥的振动分析 | 第14-21页 |
2.3.1 拱桥的固有振动 | 第14-19页 |
2.3.2 拱桥在移动车辆荷载下的强迫振动 | 第19-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晴川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2-35页 |
3.1 工程基本资料 | 第22-24页 |
3.2 横撑的布置 | 第24页 |
3.3 拱轴线的设计原则 | 第24-26页 |
3.4 吊杆的布置 | 第26页 |
3.5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6-34页 |
3.5.1 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| 第26-27页 |
3.5.2 钢管混凝土拱肋材料特性与几何特性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3.5.3 定义节点和单元 | 第28-32页 |
3.5.4 空间有限元模型差异的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晴川桥自振特性的ANSYS模拟分析 | 第35-53页 |
4.1 概述 | 第35页 |
4.2 动力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基础 | 第35-38页 |
4.2.1 结构的动力学方程 | 第35-36页 |
4.2.2 结构自振特性的有限元模拟 | 第36-38页 |
4.3 分析内容及结果 | 第38-41页 |
4.4 有限元分析成果与评价 | 第41-44页 |
4.4.1 桥梁结构试验简介 | 第41-42页 |
4.4.2 动力试验取代静载试验的可能性 | 第42-43页 |
4.4.3 脉动试验与自振特性 | 第43页 |
4.4.4 测试结果及对比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5 钢管混凝土拱桥自振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4-51页 |
4.5.1 设计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5.2 结构构造对自振特性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4.5.3 钢管拱桥构件的材料特性对自振特性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4.5.4 其他因素对自振特性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6 自振特性在桥梁动力检测中的应用 | 第51-52页 |
4.6.1 振型及其序列的变化 | 第51-52页 |
4.6.2 自振频率值的变化 | 第5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晴川桥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53-69页 |
5.1 车辆荷载的动力效应 | 第53页 |
5.2 结构动力响应有限元数值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3 移动荷载通过桥面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54-60页 |
5.3.1 匀速移动荷载过桥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3.2 匀速移动荷载过桥的动力放大效应分析 | 第56-60页 |
5.4 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60-64页 |
5.4.1 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4.2 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放大效应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5 动载试验测试结果及有限元结果评价 | 第64-68页 |
5.5.1 测试内容及数据结果 | 第65-67页 |
5.5.2 测试结果及对比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6章 总结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