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7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1 心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监控系统的研发 | 第14-32页 |
1.1 软件开发方 | 第14页 |
1.2 技术方案 | 第14页 |
1.3 不良事件的规则模型匹配 | 第14页 |
1.4 手术方法及不良事件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1.5 各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计算机识别规则 | 第15-22页 |
1.5.1 PCI相关性心肌梗死 | 第15页 |
1.5.2 心源性休克 | 第15页 |
1.5.3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| 第15-16页 |
1.5.4 脑血管意外 | 第16页 |
1.5.5 心包填塞 | 第16页 |
1.5.6 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| 第16-17页 |
1.5.7 肾动脉夹层或肾周血肿 | 第17页 |
1.5.8 纵隔血肿 | 第17页 |
1.5.9 腹膜后血肿 | 第17页 |
1.5.10 消化道出血 | 第17-18页 |
1.5.11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| 第18页 |
1.5.12 死亡 | 第18页 |
1.5.13 支架内血栓 | 第18页 |
1.5.14 气体栓塞 | 第18页 |
1.5.15 冠脉夹层 | 第18-19页 |
1.5.16 支架脱落 | 第19页 |
1.5.17 导管断裂 | 第19页 |
1.5.18 下肢深静脉血栓 | 第19页 |
1.5.19 肺栓塞 | 第19页 |
1.5.20 气胸 | 第19-20页 |
1.5.21 迷走反射 | 第20页 |
1.5.22 无复流 | 第20页 |
1.5.23 造影剂过敏 | 第20-21页 |
1.5.24 造影剂迟发反应 | 第21页 |
1.5.25 造影剂肾病 | 第21页 |
1.5.26 鼻出血或牙龈出血 | 第21页 |
1.5.27 药物不良反应 | 第21页 |
1.5.28 尿潴留 | 第21页 |
1.5.29 体位性低血压 | 第21页 |
1.5.30 头痛 | 第21-22页 |
1.5.31 水泡 | 第22页 |
1.6 数据的结构化处理流程 | 第22页 |
1.7 数据的清洗,过滤,标准化处理 | 第22-23页 |
1.8 监测系统对不良事件的识别示例 | 第23-26页 |
1.8.1 监控列表界面 | 第23页 |
1.8.2 通过检查结果识别 | 第23-24页 |
1.8.3 通过病程记录识别 | 第24页 |
1.8.4 通过护理记录识别 | 第24-25页 |
1.8.5 通过化验结果识别 | 第25页 |
1.8.6 通过手术记录识别 | 第25-26页 |
1.9 监控系统的功能 | 第26-32页 |
1.9.1 不良事件监控系统在工作中的应用 | 第26-30页 |
1.9.2 不良事件监控系统带来的临床获益 | 第30-32页 |
2 心血管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监控系统的验证及有效性评估 | 第32-38页 |
2.1 目的 | 第32页 |
2.2 监控系统不良事件识别的验证调整 | 第32-33页 |
2.2.1 方法 | 第32页 |
2.2.2 结果 | 第32-33页 |
2.3 不良事件监控系统的有效性评估 | 第33-34页 |
2.3.1 方法 | 第33页 |
2.3.2 样本量的计算 | 第33页 |
2.3.3 研究对象 | 第33页 |
2.3.4 评估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4 结果 | 第34-36页 |
2.5 结论 | 第36-38页 |
3 心血管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监控系统的临床应用 | 第38-49页 |
3.1 心血管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1.1 研究对象 | 第38页 |
3.1.2 方法 | 第38页 |
3.1.3 统计学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1.4 结果 | 第39-40页 |
3.1.5 结论 | 第40页 |
3.1.6 讨论 | 第40-43页 |
3.2 ACS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危险因素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2.1 研究对象 | 第43页 |
3.2.2 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2.3 结果 | 第44-46页 |
3.2.4 讨论 | 第46-49页 |
4 讨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创新性及局限性 | 第58-59页 |
综述 | 第59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