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1 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相关概念 | 第11-17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 | 第11-12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必要性 | 第12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| 第12-16页 |
·商业银行危机救助制度 | 第13-14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制度 | 第14-15页 |
·商业银行退市支持制度 | 第15-16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有关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国际指引 | 第17-25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立法方面的规定 | 第18页 |
·监管主体方面的规定 | 第18-19页 |
·危及银行救助措施方面的规定 | 第19-22页 |
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核心原则 | 第19页 |
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《处置问题银行监管指引》 | 第19-21页 |
·欧盟“影子委员会”的处置程序建议 | 第21页 |
·世界银行的附件Ⅰ:银行破产和重组 | 第21-22页 |
·关于危机银行市场退出方面的指引 | 第22-23页 |
·巴塞尔监管委员会的核心原则 | 第22页 |
·欧盟“影子监管委员会”的处置程序建议 | 第22页 |
·世界银行的附件Ⅰ:银行破产和重组 | 第22-23页 |
·危机银行市场退出支持制度——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指引 | 第23-25页 |
·国际清算银行的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指引 | 第23-24页 |
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优实践原则 | 第24页 |
·欧盟实施的《存款保险方案指令》 | 第24-25页 |
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核心原则 | 第25页 |
3 国外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实际经验 | 第25-32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 | 第25-26页 |
·监管主体 | 第26-27页 |
·独家监管模式 | 第26页 |
·双线多元、分权制衡模式 | 第26-27页 |
·一线多元、行政指导模式 | 第27页 |
·商业银行危机救助制度 | 第27-30页 |
·公共财政援助制度 | 第28-29页 |
·接管 | 第29-30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制度 | 第30-31页 |
·撤销 | 第30页 |
·破产 | 第30-31页 |
·商业银行退市支持制度 | 第31-32页 |
·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| 第31-32页 |
·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 | 第32页 |
4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| 第32-42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建立历程 | 第32-34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现状 | 第34-37页 |
·立法现状 | 第34页 |
·监管主体 | 第34-35页 |
·危机银行救助机制 | 第35页 |
·危机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| 第35-36页 |
·危机银行退市支持制度 | 第36-37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 | 第37-42页 |
·立法方面存在欠缺 | 第37-38页 |
·监管主体关系和职权缺乏协调 | 第38页 |
·关于商业银行危机救助制度 | 第38-39页 |
·关于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制度 | 第39-41页 |
·关于商业银行退市支持制度 | 第41页 |
·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实践当中存在的其他缺陷 | 第41-42页 |
5.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| 第42-51页 |
·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律体系 | 第42页 |
·协调各监管主体的关系 | 第42-45页 |
·监管机构的设置 | 第43页 |
·建立各监管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 | 第43-44页 |
·理清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·商业银行危机救助制度的完善 | 第45-48页 |
·完善我国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| 第45-46页 |
·完善接管制度 | 第46-48页 |
·健全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制度 | 第48-50页 |
·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撤销制度 | 第48-49页 |
·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制度 | 第49-50页 |
·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退市支持制度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