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

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想象的现代性--“虚无、暴力与乌托邦”的世界性因素

内容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导 论第7-11页
第一章 中国文学现代经验的来由第11-31页
 第一节 可能的开端第11-13页
 第二节 “诗学-哲学(神学)-政治”的线索第13-15页
 第三节 学问家与思想家的关注第15-17页
 第四节 顾准的提示:政治的平民化第17-19页
 第五节 在神学的纬度上:拯救要素第19-21页
 第六节 “现代世俗性”的取向第21-24页
 第七节 现代“夷夏之辨”第24-27页
 第八节 可能的自由、良知和人道主义第27-31页
第二章 “鲁镇”的叙事学第31-51页
 第一节 旧制度的遗产第31-33页
 第二节 知识者复杂的“现代”想象第33-35页
 第三节 中国日常世界的“科学”肖像第35-37页
 第四节 现代想象的压缩性第37-38页
 第五节 “现代之前”和现代的追问第38-40页
 第六节 现代想象的界限第40-42页
 第七节 日常世界的发问第42-45页
 第八节 曲阜的降格与颓败的现实第45-51页
第三章 中国启蒙的复杂生成第51-78页
 第一节 “未来”的要素与可能第51-54页
 第二节 对历史的“虚无”和暴力想象第54-57页
 第三节 中国现代启蒙的复杂生成原则第57-61页
 第四节 《新青年》的刊物易名事件第61-63页
 第五节 代际革命第63-65页
 第六节 “历史意志”对历史的复仇第65-69页
 第七节 反传统主义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第69-71页
 第八节 虚无、暴力与乌托邦的经验同盟第71-78页
第四章 围观、恐惧和道德事件--鲁迅两篇《复仇》的分析第78-107页
 第一节 日常世界的自我审判第78-81页
 第二节 “鲁镇”的双重危机第81-84页
 第三节 第一种“复仇”:身体语言与围观者第84-89页
 第四节 现代虚无事业的开启第89-93页
 第五节 《复仇》其二:神学原典或中国生活的世俗性第93-97页
 第六节 肉体疼痛:从“神之子”到“人之子”第97-107页
第五章 现代“个体”的诗学意义--《过客》以及对虚无的某种克服第107-135页
 第一节 诗学的隐喻领域第107-110页
 第二节 面对过去与未来都不可信的虚无第110-112页
 第三节 面对中国世俗性的悖论第112-114页
 第四节 上路的“过客”第114-116页
 第五节 过客:现代个体的“立法者”第116-120页
 第六节 “过客”的立法要素:劝宿、布条和声音第120-123页
 第七节 布条之“重”第123-125页
 第八节 两个过客的“轻”与“重”第125-128页
 第九节 亚细亚现代个体的“现代”使命第128-135页
第六章 启蒙与启蒙的异化:国家与个体(农民)的关系-- 乡间世界道德自足性的消失第135-159页
 第一节 历史哲学的承诺与暴力性第135-138页
 第二节 从“呼兰河”到“未庄”第138-140页
 第三节 地方性与现代取向上的日常道德第140-142页
 第四节 精神暴力与现实暴力第142-145页
 第五节 从阿 Q 到“小腿疼”第145-149页
 第六节 常识性道德基础的现代困境第149-152页
 第七节 “精神胜利法”的契约性第152-159页
第七章 现代中国启蒙的内在悲剧--历史虚无化的时间“想象”第159-185页
 第一节 从鲁迅到胡风第159-161页
 第二节 共时性的想象第161-163页
 第三节 胡风对“绝对主义”的某种批判第163-166页
 第四节 作为颂歌的“时间开始了”第166-169页
 第五节 个体知识者的迷途第169-171页
 第六节 时代所受的诅咒与启蒙的内在悲剧第171-175页
 第七节 《武训传》事件:“历史解释”的权力与合法性第175-177页
 第八节 现代乌托邦: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历史神话第177-185页
结 论第185-186页
参考文献第186-192页
后 记第192-194页

论文共1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当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--以关联交易司法审查为中心
下一篇:苏辙经学成就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