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 | 第1-14页 |
第一章 不当关联交易发生的原因分析 | 第14-22页 |
第一节 正当或失当:艰难的判断 | 第14-16页 |
一、关联交易的必然性 | 第14-15页 |
二、正当或失当:市场现象识别中的斯芬克司之迷 | 第15-16页 |
(一) 灰色关联交易 | 第16页 |
(二) 关联交易与不当关联交易 | 第16页 |
第二节 不当关联交易的制度原因分析 | 第16-20页 |
一、控制权及控制利益的承认与不当关联交易的产生 | 第16-18页 |
(一) 多数决制度赋予控制股东“控制力” | 第16-17页 |
(二) 多数决产生的关联交易角色重合关系 | 第17-18页 |
二、团体法中多数派利益承认与少数派利益保护冲突 | 第18-19页 |
三、有限责任制度与不当关联交易 | 第19页 |
四、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与不当关联交易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市场本身的成熟性和约束性欠缺 | 第20-22页 |
一、市场本身欠成熟 | 第20页 |
二、股权结构不利于市场对关联交易的约束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关联交易司法审查的制度基础 | 第22-38页 |
第一节 严重危害的不当关联交易的立法禁止制度 | 第22-29页 |
一、不当关联交易的认定 | 第22-24页 |
(一) 不当关联交易的概念、实质和特征 | 第22-23页 |
(二) 不当关联交易的认定标准 | 第23-24页 |
二、不当关联交易的危害性 | 第24-26页 |
(一) 社会危害性 | 第24-25页 |
(二) 对公司非控制股东的危害性 | 第25-26页 |
三、禁止不当关联交易保护非控制股东权利的法理基础 | 第26-28页 |
(一) 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 | 第26-27页 |
(二) 董事经理的忠实原则 | 第27页 |
(三) 股东的平等权原则 | 第27-28页 |
四、严重危害的不当关联交易的立法禁止制度 | 第28-29页 |
(一) 目前已建立的立法禁止制度 | 第28-29页 |
(二) 对已建立的部分不当关联交易的立法禁止制度的缺陷分析 | 第29页 |
第二节 关联交易司法审查制度基础的构建 | 第29-38页 |
一、关联交易的公司内部审查机制 | 第30-31页 |
二、制度创新与评判:建设更加发达的关联交易规制机制 | 第31-35页 |
(一) 控制不当关联交易机制 | 第31-34页 |
(二) 提升非控制股东自我保护能力机制 | 第34-35页 |
三、行政监管机制的引入 | 第35-38页 |
(一) 对关联交易的披露、公告、表决程序进行审查 | 第35-36页 |
(二) 对不披露、披露不全、虚假陈述的处罚 | 第36页 |
(三) 完善证监会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关联交易司法审查制度的一般原理 | 第38-55页 |
第一节 司法制度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一、内部规制不力与行政监管机制缺陷 | 第38页 |
二、《公司法》、《证券法》公法属性要求司法介入 | 第38-39页 |
三、保护正当关联交易与遏制不当关联交易需要司法介入 | 第39页 |
四、司法介入是中小股东寻求保护的最后手段 | 第39页 |
第二节 司法制度介入的历史与现状 | 第39-41页 |
一、司法制度介入的选择 | 第39-40页 |
二、司法制度介入的起点——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| 第40页 |
三、司法制度介入的程度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司法审查制度建立的基础及存在的障碍 | 第41-44页 |
一、司法审查制度建立的法理基础 | 第41-42页 |
二、司法审查的国外立法经验 | 第42页 |
三、司法审查制度存在的障碍 | 第42-44页 |
(一) 专业司法审查队伍的欠缺 | 第42-44页 |
(二) 诉讼障碍 | 第44页 |
第四节 司法审查制度的原则 | 第44-48页 |
一、被动性原则 | 第44-45页 |
二、合理性原则 | 第45-46页 |
三、整体性原则 | 第46页 |
四、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 | 第46-47页 |
五、行政审查与司法审查衔接原则 | 第47-48页 |
第五节 关联交易失当性司法审查的方式 | 第48-51页 |
一、对关联交易失当性的司法行政审查 | 第48-50页 |
(一) 行政司法审查的介入方式 | 第49页 |
(二) 行政司法审查的证明标准 | 第49-50页 |
(三) 行政司法审查的意义 | 第50页 |
二、对关联交易失当性的刑事介入 | 第50-51页 |
三、我国关联交易失当性司法审查的目标 | 第51页 |
第六节 我国关联交易民事审查的状况与探索 | 第51-55页 |
一、我国对失当关联交易民事审查的状况 | 第51-52页 |
二、对我国司法系统探索民事审查制度的几点评判 | 第52-55页 |
第四章 关联交易司法审查的主要规则设计 | 第55-76页 |
第一节 关联交易司法审查主要规则 | 第55-56页 |
一、在不当关联交易中应由谁对谁主张权利? | 第55页 |
二、在不当关联交易中何时主张权利? | 第55页 |
三、在不当关联交易中主张什么性质的权利? | 第55页 |
四、如何对不当关联交易有效举证? | 第55页 |
五、司法审查受制于立法 | 第55-56页 |
六、司法审查关联交易的两难 | 第56页 |
第二节 关联交易司法审查争点的解决 | 第56-67页 |
一、关联交易司法审查的底线 | 第56-59页 |
(一) 不同关联交易的可诉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(二) 启动司法审查程序的前置程序及例外 | 第57-58页 |
(三) 司法审查程序性争点的解决方案 | 第58-59页 |
二、代表诉讼原告的扩大化 | 第59-61页 |
(一) 异议股东的诉讼资格 | 第59-60页 |
(二) 监事会提出代表诉讼 | 第60-61页 |
三、关联交易司法审查的请求权 | 第61-63页 |
(一) 请求确认关联交易无效 | 第61页 |
(二) 请求撤销关联交易 | 第61-62页 |
(三) 请求损害赔偿 | 第62页 |
(四) 请求公司或控制股东收购股份 | 第62-63页 |
(五) 请求解散公司 | 第63页 |
四、司法审查对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的把握 | 第63-67页 |
(一) 对举证责任的掌握 | 第63-64页 |
(二) 举证防碍推定之适用 | 第64页 |
(三) 对证明标准的掌握 | 第64-65页 |
(四) 引入假设交易模型思考方法对判断不当的借鉴意义 | 第65-66页 |
(五) 不当关联交易侵权之构成 | 第66-67页 |
第三节 控制股东和董事经理责任承担的司法审查 | 第67-73页 |
一、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和责任承担的司法审查 | 第67-70页 |
(一) 控制股东与非控制股东在关联交易中的关系 | 第67-68页 |
(二) 对控制股东进行不当关联交易损害事实的司法审查 | 第68-70页 |
(三) 控制股东责任承担的司法审查 | 第70页 |
二、董事的忠实勤勉义务和责任承担的司法审查 | 第70-73页 |
(一) 审查董事与股东在关联交易中的关系是否失当 | 第70-71页 |
(二) 审查董事的忠实勤勉义务和责任承担 | 第71页 |
(三) 司法审查应注意董事责任的免除 | 第71-73页 |
第四节 特殊形态关联交易的司法审查 | 第73-76页 |
一、对表象公允之关联交易的司法审查 | 第73页 |
二、对涉及拟收购公司之人关联交易的司法审查 | 第73-74页 |
三、区别决策失误与主观恶意的关联交易 | 第74-76页 |
观念转变与关联交易司法审查制度的前景(代结语)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后记 | 第79-80页 |
论文独创性声明 | 第80页 |
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