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基于PCA与LDA的说话人识别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11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1-15页
   ·说话人识别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·说话人识别中存在的问题第12页
   ·多元统计分析用于说话人识别的可行性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·全文内容安排第14-15页
第二章 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判别分析第15-26页
   ·多元统计分析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·主成分分析第16-20页
     ·主成分的概念第16-17页
     ·主成分的计算第17-19页
     ·样本主成分第19页
     ·主成分的选取第19页
     ·主成分分析的性质第19-20页
   ·线性判别分析第20-25页
     ·距离判别第20-21页
     ·Fisher判别第21-24页
     ·线性判别分析的性质第24-2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三章 基准实验系统第26-34页
   ·系统描述第26页
   ·语料库第26-29页
     ·YOHO语音数据库第27页
     ·PHONE语音数据库第27-28页
     ·SRMC语音数据库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语料库参数设置第29页
   ·特征提取第29-32页
     ·特征提取基本过程第29-30页
     ·主流特征的提取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特征提取参数设置第31-32页
   ·说话人识别模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矢量量化模型第32页
     ·高斯混合模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·说话人识别模型参数设置第3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四章 基于PCA的说话人特征变换第34-56页
   ·高维说话人特征的缺陷第34页
   ·说话人特征与PCA变换第34-36页
     ·说话人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  ·PCA变换的流程与效果第35-36页
     ·说话人特征的PCA变换第36页
   ·PCA特征变换应用于说话人鉴别第36-37页
     ·传统的说话人鉴别系统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基于PCA特征变换的可行性第37页
   ·局部PCA特征变换第37-45页
     ·基于局部PCA特征变换的说话人鉴别系统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实验结果分析第38-45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45页
   ·全局PCA特征变换第45-51页
     ·基于全局PCA特征变换的说话人鉴别系统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实验结果分析第46-50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50-51页
   ·基准系统、局部PCA变换与全局PCA变换的比较第51-54页
     ·可扩充性比较第51-52页
     ·识别性能比较第52-5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4-56页
第五章 基于LDA的说话人特征变换第56-68页
   ·LDA变换和PCA变换的联系与区别第56-57页
     ·LDA转换公式与PCA转换公式第56页
     ·LDA变换和PCA变换原理的比较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用LDA对说话人特征进行变换第57页
   ·LDA特征变换第57-63页
     ·基于LDA特征变换的说话人鉴别系统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实验结果分析第58-63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63页
   ·基准系统、全局PCA变换与LDA变换的比较第63-67页
     ·可扩充性比较第63-64页
     ·识别性能比较第64-6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六章 基于PCA分类器的说话人识别第68-82页
   ·常用说话人分类算法的局限性第68页
   ·PCA分类原理第68-70页
     ·PCA的递归定义第68-69页
     ·PCA的分类依据第69-70页
   ·两种PCA分类器及其决策融合第70-72页
     ·基于主成分子空间的分类器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基于截取误差子空间的分类器第71页
     ·两种PCA分类器的决策融合第71-72页
   ·PCA分类器应用于说话人鉴别第72-73页
     ·模型训练第72-73页
     ·模型测试第73页
   ·实验结果分析第73-78页
     ·无噪语料库第73-75页
     ·有噪语料库第75-77页
     ·与GMM和VQ方法的比较第77-78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78页
   ·复杂度分析第78-81页
     ·P&T分类器的计算复杂度第79-80页
     ·高斯混合模型的计算复杂度第80-81页
     ·两者计算复杂度的比较第8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1-82页
第七章 总结与展望第82-84页
   ·工作总结第82-83页
   ·讨论与展望第83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9-90页
致谢第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紫杉醇生物合成上游途径中重要酶基因克隆
下一篇:多层气藏压力动态特征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