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

国内高校教学楼组群的两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

绪论第1-9页
 一 研究缘起--两种组群模式第5页
 二 研究对象、范围第5-6页
 三 研究目的第6-7页
 四 研究的理论基础第7页
  1 校园规划第7页
  2 城市设计第7页
  3 环境行为学第7页
 五 研究方法第7-8页
 六 论文框架第8-9页
第一章 两种典型教学楼组群模式的提出第9-16页
 第一节 两种典型模式的形成与差异第9-12页
   ·两种模式的形成第9页
   ·两种模式的差异第9-10页
   ·教学楼组群模式的相对性第10-12页
 第二节 两种模式成因分析第12-15页
   ·校园历史发展角度的分析第12-14页
   ·建设理念角度的分析第14-15页
 小结第15-16页
第二章 功能设置的比较第16-26页
 第一节 功能布置第16-20页
  差异第16-18页
   ·功能布置方式--集中、分离第16页
   ·功能复合第16-17页
   ·功能分区第17页
   ·新校园教学楼群功能设置的不足第17-18页
  完善第18-20页
   ·适度的功能布局第18-19页
   ·完善的楼群功能设置--公共设施分散设置第19-20页
 第二节 对流线的影响第20-25页
  差异第20-23页
   ·内部流线第20-21页
   ·与外部交通的联系第21-23页
  完善第23-25页
   ·楼群内分级的步行网络第23页
   ·方便的竖向联系第23-24页
   ·内外流线渗透--良好的车流组织第24页
   ·适度的人流密度控制--人流分散疏散第24-25页
 小结第25-26页
第三章 空间组织的比较第26-37页
 第一节 内部空间组织第26-32页
  差异第26-29页
   ·空间特征--开合、尺度、整体性第26页
   ·空间多样性、层次性第26-27页
   ·空间连续性第27-28页
   ·新校园教学楼群空间组织的不足第28-29页
  完善第29-32页
   ·系统的空间组织--以空间为图第29-30页
   ·“立体式”的场地环境第30-32页
 第二节 与外部空间的联系第32-36页
  差异第32-34页
   ·与外部空间的联系--交通空间、场地空间第32-33页
   ·对外部空间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完善第34-36页
   ·良好的空间开合--与外部空间的联系第34-35页
   ·良好的楼群分区第35-36页
 小结第36-37页
第四章 建筑形态的比较第37-48页
 第一节 建筑形态第37-43页
  差异第37-39页
   ·建筑形态第37-39页
   ·建筑尺度第39页
  完善第39-43页
   ·多样变化的组群形态第39-42页
   ·合宜的尺度控制第42-43页
 第二节 对校园形态的影响第43-47页
  差异第43-45页
   ·校园形态特征第43页
   ·组群间的形态联系--分离、联系第43-44页
   ·对日后校园形态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完善第45-47页
   ·校园规模与组群模式的选择第45-46页
   ·弹性的组织模式--对日后校园形态的良好控制第46-47页
 小结第47-48页
结语第48-49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49-50页
后记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原癌基因c-fos、c-jun、c-myc和h-ras在GD和PTC患者甲状腺组织中表达研究
下一篇:信息技术与组织决策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