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12页 |
1 观光农业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| 第12-15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2页 |
·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观光农业旅游的历史回顾及表现形式 | 第12-14页 |
·我国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 | 第14-15页 |
2 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9页 |
·农业区位论 | 第15-16页 |
·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核心-边缘理论 | 第17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旅游经济学理论 | 第18-19页 |
3 观光农业旅游的特点及开发原则 | 第19-23页 |
·观光农业旅游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·生产性 | 第19页 |
·季节性 | 第19页 |
·地域性 | 第19-20页 |
·观赏性 | 第20页 |
·参与性 | 第20页 |
·文化性 | 第20页 |
·趣味性 | 第20页 |
·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原则 | 第20-23页 |
·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 | 第21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21页 |
·市场导向,注重营销 | 第21页 |
·注重效益的原则 | 第21-22页 |
·循序渐进,逐步开发的原则 | 第22页 |
·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,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| 第22-23页 |
4 观光农业旅游的类型 | 第23-27页 |
·从农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类 | 第23-24页 |
·观光种植业 | 第23页 |
·观光林业 | 第23页 |
·观光渔业 | 第23-24页 |
·观光副业 | 第24页 |
·观光牧业 | 第24页 |
·观光生态农业 | 第24页 |
·从开发形式的角度进行分类 | 第24-26页 |
·普通农业型 | 第25页 |
·农场化型 | 第25页 |
·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| 第25页 |
·农家乐型 | 第25-26页 |
·从观光农业旅游的功能进行分类 | 第26-27页 |
5 西安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| 第27-36页 |
·西安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必要性 | 第27-28页 |
·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| 第27页 |
·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| 第27页 |
·有利于农村经济矛盾的解决 | 第27-28页 |
·改善生态环境,绿化、美化城郊环境 | 第28页 |
·促进旅游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| 第28页 |
·西安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| 第28-29页 |
·区位优越、交通便捷 | 第29页 |
·西安旅游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,发展势头良好 | 第29-31页 |
·客源市场广阔、游人数量可观 | 第31-32页 |
·区内客源的优势 | 第31-32页 |
·区外客源的优势 | 第32页 |
·闲暇时间的增多 | 第32-33页 |
·农业发展基础好,开发历史悠久,具有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 | 第33-34页 |
·各级领导对西安市农业、旅游业的重视和给予的政策支持 | 第34-36页 |
6 西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、原则和地域模式 | 第36-43页 |
·概述 | 第36-40页 |
·西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| 第36页 |
·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| 第36-37页 |
·西安观光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·西安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界限范围 | 第39-40页 |
·西安市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| 第40-41页 |
·指导思想 | 第40页 |
·开发原则 | 第40-41页 |
·西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地域模式 | 第41-43页 |
7 建设“三园”、“两区”、“一带”的开发构想 | 第43-55页 |
·建立“葡萄、蔬菜”观光园 | 第45-46页 |
·建立“百果园” | 第46-47页 |
·建立石榴观光园 | 第47-48页 |
·西安市周至县观光农业度假区 | 第48-51页 |
·陕西杨凌观光农业示范区 | 第51-52页 |
·秦岭观光林业带 | 第52-55页 |
8 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定位与宣传促销 | 第55-61页 |
·客源市场定位 | 第55-59页 |
·西安客源市场的构成情况 | 第55-57页 |
·西安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定位 | 第57-59页 |
·宣传促销 | 第59-61页 |
·联合促销 | 第59页 |
·广告促销 | 第59页 |
·节庆促销 | 第59-60页 |
·宣传品促销 | 第60页 |
·专题影视促销 | 第60页 |
·互联网促销 | 第60-61页 |
总结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