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概述 | 第1-22页 |
·膜分离技术 | 第10-11页 |
·微滤技术 | 第11-15页 |
·微滤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| 第11-12页 |
·微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12-14页 |
·浓差极化和膜污染 | 第12-13页 |
·控制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的解决办法 | 第13-14页 |
·外旋流式管式微滤膜器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理论研究方法在微滤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5-20页 |
·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15-17页 |
·已发展的经典模型 | 第16-17页 |
·人工神经网络在建模中的应用 | 第17页 |
·流体力学方程的求解 | 第17-20页 |
·简化的解析解 | 第17-18页 |
·摄动理论的应用 | 第18页 |
·数值计算与模拟 | 第18-19页 |
·几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| 第19-20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·目的 | 第20页 |
·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2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22-35页 |
·系统的简化及模型方程的建立 | 第22-23页 |
·离散化方法 | 第23-28页 |
·离散化方法的选择 | 第23-24页 |
·求解区域的网络划分与方程离散 | 第24-26页 |
·网格的划分 | 第24-25页 |
·交错网络的利用 | 第25-26页 |
·微分方程的离散 | 第26-27页 |
·差分方案 | 第27-28页 |
·算法的选择 | 第28-31页 |
·涡量-流函数法 | 第28页 |
·SIMPLE算法 | 第28-30页 |
·SIMPLE的改进算法 | 第30-31页 |
·差分方程的求解 | 第31-33页 |
·迭代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松弛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收敛的判别 | 第33页 |
·程序框图 | 第33-35页 |
3 层流流动的数值模拟 | 第35-56页 |
·计算的基本假设及前提条件 | 第35-37页 |
·基本假设条件 | 第35页 |
·膜面边界上速度的确定 | 第35页 |
·压力的表示 | 第35-36页 |
·流动类型的确定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36-37页 |
·外轴向流动微滤的数值模拟 | 第37-44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38页 |
·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4页 |
·压力分布 | 第38-43页 |
·速度分布 | 第43-44页 |
·切应力分布 | 第44页 |
·外切向流微滤的数值模拟 | 第44-55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44-45页 |
·计算结果 | 第45-55页 |
·压力分布 | 第45-48页 |
·速度分布 | 第48-54页 |
·切应力分布 | 第54-55页 |
·主流体为纯净水时层流条件下流动结构对过滤通量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 外旋流式微滤膜器强化微滤的机理及其分离性能 | 第56-77页 |
·基于层流数字解的无颗粒沉积时外旋流式膜器的微滤模型 | 第56-67页 |
·跨膜的压差模型 | 第57-61页 |
·膜器微滤通量模型 | 第61页 |
·过膜器的压力损失模型 | 第61-62页 |
·微滤效率模型 | 第62-63页 |
·模型的评价 | 第63-66页 |
·膜器过滤性能的影响因素评定 | 第66-67页 |
·主流体为悬浮液时流体流动对颗粒沉积的影响 | 第67-77页 |
·颗粒沉积膜面的条件 | 第68-71页 |
·已沉积颗粒沿膜面运动的可能 | 第71-74页 |
·湍流涡旋对颗粒在膜面沉积影响的探讨 | 第74-76页 |
·主流体为悬浮液时流动结构对过滤通量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1页 |
·结论 | 第77-80页 |
·展望 | 第80-81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1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声明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